2014年3月7日馬航MH370班機在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途中失蹤,事件引發了歷史上最龐大的空難搜索。一年之後,出事原因仍然是撲朔迷離,媒體上有關出事原因的推測,大致如下:(1)是包括機件出現故障的意外,不涉及人為因素;(2)飛機師自殺;(3)被別國的導彈或戰機擊落(最流行的說法是美國);(4)恐怖分子襲擊;(5)被外星人擄走。
美導航系統 遠勝中國
我有朋友是通訊系統專家,博士論文是研究飛機降落系統。他斬釘截鐵認為事件真相是有人知道的,他說美國科技已經發展到國防部可以憑藉海洋上不規則的海浪去推斷出敵方潛艇的位置。像MH370的波音777客機的龐然大物消失在衞星天眼的天羅地網中是難乎其難,而且航機的主引擎是裝有追蹤系統。
但話說回頭,如果有人故意隱瞞,那又需要有多少人配合呢?眾口難封,如果事件牽涉到很多人,消息應該很容易走漏。
馬來西亞政府在上月發表航機失蹤一周年的綜合報告,報告指出機上黑盒的定位電池早在失事前的一年已失效,令搜索客機難度增加。報告指沒有證據顯示機組人員表現異常,亦沒有對事故原因作任何推論。很多乘客家屬對報告沒有解開他們的疑團感不滿。
談到導航系統,美國國防部有份參與研製的GPS是當今全世界最廣泛使用的系統,因導航系統與國防息息相關,有陰謀論認為當年台灣大選,民進黨來勢洶洶,大陸向台灣射導彈示警,落點失準,便是美國將GPS的時間故意弄差所致,類似的事件也曾發生在南斯拉夫戰爭和近期的烏克蘭爭端,所以軍事強國如俄羅斯和中國,都想研發自身衞星導航系統。俄羅斯的衞星導航系統稱GLONASS,中國開發的就叫北斗。但自開發以來,北斗的表現卻是差強人意,主要原因是北斗衞星的軌道資源,和佔了先機的美國相比,差得太遠。
小雄蜂用途廣泛變潮流
說飛行物體,令我想到近日很出風頭的Drone。Drone中文可以翻譯為雄蜂。這裏說的是無人駕駛的航空載具(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雄蜂是由尚未受精而發育而成,生存的使命是與蜂后交配,之後便被逐出蜂巢,亦是一棄無足惜的工具。今年初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美國電子消費品大展(CES),小雄蜂滿場飛。有人估計市場今年會賣出40萬件小雄蜂產品,五年內銷售額會超過10億美元。
小雄蜂及其同類產品的用途廣泛,已經變成一個潮流,從娛樂到監察,到自拍到送貨,我最近看的不少創投項目都有應用小雄蜂的概念,例如一個太陽能發電場利用小雄蜂監察發電板有沒有損壞。亞馬遜早時宣佈正在研究利用小雄蜂送貨,減低成本,更令人們對小雄蜂的商機充滿憧憬。我最初聽到MH370意外時,估計是機師失常,蓄意做出歷史上最大的空中迷案,藉以在史上留名。但是在聽過博士朋友的論述後,我倒覺得有機會是外星人所為;政府為了避免製造恐慌,故意向外界隱瞞。畢竟人類是很渺小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而我們所在的銀河星系有二千億到三千億個太陽系,再加上宇宙上百億歲,說人類是宇宙唯一的智慧生物,或然率很低。至於我們和外太空的生物是否有相遇過,就留待讀者去猜。
張宗永
思博資本高級合夥人兼亞太區總裁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