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又惹風波。根據華文傳媒報道:港大宣布強制學生必須進入「內地」交流。一個叫做何立仁的洋人副校長扔下一句狠話:「不想去內地,就不要來港大。」
我看了這句話的中譯,覺得很奇怪,我先想知道,香港傳媒和官員所稱的「內地」,在學術上,英文原文到底是什麼。一看才知道,原話是:If you don't want to go to the mainland, don't come to HKU。
英文沒有將「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稱為「中國內地」(Chinese interior land)的說法。在國際語言的英文之中,地理詞彙很科學,大陸就是大陸,不是什麼「內地」。但據說香港的傳媒都自律,他們覺得「中國大陸」這個地理名詞,冒犯了中國人的情緒,所以電視新聞,明明鏡頭前的受訪者說「大陸」,香港的華文電視字幕改成「內地」。
我曾說過,要學好英文。英語世界提供事實,中文世界喜歡歪曲事實。以這個洋人副校長之Mainland,遭到華文傳媒悄悄地、輕輕地雞姦成「內地」,你就會明白,如果不懂英文,心不夠細,你又讓中國人騙了一次。
此外,這句英文,由文化角度,相當有趣。
首先,語氣(Mood)居高臨下,有點負氣,相當傲慢,不似是一個大學校長的囗吻。因為如果你在泰國的芭堤雅,遇到一個來自牛津的英國知識份子,他問你,知不知道附近有沒有暹羅文的舊書店,因為他千里來到芭堤雅,原來想找莎士比亞全集暹羅文一八九四年版的最早譯本。
然後你哈哈一笑,指着滿街牽着雛妓的老洋人,說:「這裏不是尋找莎士比亞的地方,在這裏找的是雛妓。如果你不想要未成年的性交易,不要來芭堤雅。」(If you don't want cheap underage sex, don't come to Pattaya.)
這樣講,就有文化了。英文叫 Patronizing。英語之中有許多羞辱對方的含蓄層次,這位副校長以後如果能多講話,即使其中譯往往在「敏感」處被華文媒體偷鷄摸狗的打個折扣,香港的英文程度一定能提高。
當然,這樣的語氣,何副校長在北京大學一定不敢講,因為中國是個強國,而香港是前英國殖民地。做過殖民地的人,比較習慣一個宗主的頤指氣使,不論今日的強國人,還是英國白人。何副校長替中國狠狠教訓了香港的年輕人一次,他對政治形勢也判斷準確。但是,港大學生不少參與過佔中,他們想去大陸,不,內地,也給沒收了回鄉證。況且大陸交流,許多禁區,有「七不講」,萬一交流過程,不准講的,學生偏激地講了,得罪了「內地」,學生抓了起來,不知洋人校長出面救人,會不會快點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