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在馬屎埔 搓麵包上社會科

【親子籽】在馬屎埔 搓麵包上社會科

【親子籽:教養之道】
「這裏叫馬屎埔村,是不是有很多馬屎?」「馬料水是不是有很多馬尿?」長頸鹿叔叔(Kenny)就以屎尿屁為今天的活動掀開序幕,全場小朋友笑聲此起彼落。這裏是位於馬屎埔村的馬寶寶社區農場,是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其中一部份,在政府強硬收地風格下,這片新界鄉郊極可能快將消失。今天我們從一個麵包故事開始,到一隻隻麵包恐龍,再帶孩子到農田細聽土地的聲音。

仍記得小學讀「社會科」(當時還沒有常識科),書本說農地佔香港總面積大約百分之二十,上網一查,才知現在只餘百分之四面積的農地可供耕種,而馬屎埔村內的農地正正是香港僅有的綠土。今年,村民的心情特別忐忑,村內部份農戶自去年十一月開始陸續收到大業主恒基地產發出的律師信,表明租約早已終止,離開,好像不是一件遙遠的事。
「要小朋友了解食物,最好從農場說起,所以我們選擇來馬屎埔村,給小朋友閱讀一些有關食農關係的繪本,讓他們親手做麵包,對食物有不同的體會,同時明白保護香港農地的重要。」活動發起人、「長頭鹿叔叔」柯佳列(Kenny)說。
Kenny特意挑選了一本有關製作麵包的繪本《麵包遊戲》。「香噴噴的麵包,有土司麵包、法國麵包、葡萄麵包、奶油麵包、牛角麵包,包羅萬有,你喜歡哪一種呢?」孩子聽到麵包,就大聲嚷道:「豬仔包!」、「提子包!」、「雞尾包!」然後Kenny再問小朋友為何要選在馬屎埔村為大家閱讀有關麵包的故事,大家眼神很疑惑,答不上嘴。故事講述三個小朋友如何製造麵包,他們一起攪拌所有材料,搓搓揉揉、按壓摔打、揑製成形,最後放入烤箱,詳細介紹製作麵包的步驟,小朋友這才知道,原來要吃一片麵包,也是多麼的不容易。
Kenny補充:「這三位小朋友已經知道製造麵包不簡單,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做麵包所用上的雞蛋、麵粉、鹽、糖等等材料,又是從哪裏來呢?今天我們做完麵包後,再看看這條村的農地,你便知道原來種麥做麵粉的農夫更不簡單。」一番生動的介紹,哄得孩子們哈哈笑。

導賞員佳佳在馬屎埔村村民的寮屋裏,告訴小朋友這條村的歷史。

用五官感受大自然

聽完故事,小朋友就開始落手落腳做麵包。最初,大家都顯得很小心翼翼,怕飛揚的麵粉濺進眼睛,也擔心弄髒雙手,但五分鐘過後,小朋友開始玩得投入,大力的搓搓揉揉,還在麵糰上印上恐龍的模樣,開心得很。有媽媽比孩子玩得更開心,跟孩子一起砌恐龍,笑聲充斥四周。
做完麵包後,大家跟導賞員佳佳走一趟馬屎埔村,穿插村民的寮屋與農田間,小朋友看見農地被重重鐵絲網圍着,好奇問道:「那農夫叔叔怎樣耕種?」家長隨即回答就是因為地產商強行收地,農夫叔叔不能再繼續耕種了,小朋友似懂非懂地點頭。跟以往的採訪活動不同,以往的活動家長總是站在小朋友後面,不會落手落腳參與,但這一次,家長卻滿有學習熱情,不由主辦機構獨自灌輸子女知識,而是跟孩子一起體驗箇中點滴。家長林太說:「我很喜歡參加這樣的活動,跟在家閱讀不同,在大自然的立體感更重,小朋友可以運用所有五官接觸大自然,讓他們在鄉郊親手製造食物,他們的印象才會深刻,不是單由大人講,這樣的學習比較互動有趣。」

馬屎埔村的村民去年十一月開始陸續收到大業主恒基地產發出的律師信,表明租約早已終止。

林明子
《麵包遊戲》

活動發起人Kenny向小朋友講故事。

Aiden用剩餘的麵粉糰做了「我愛媽媽」的麵包。

小朋友製作的3D恐龍麵包。

小朋友將麵糰搓搓揉揉,非常認真。

Cherry覺得今天的活動很有趣,發現原來製造恐龍麵包很不容易。

馬寶寶×綠腳丫泥土公仔工作坊

日期:4月25日(星期六)
時間:10:00am-12:30pm
地點:粉嶺馬屎埔馬寶寶社區農場
費用:$130(大小同價)
報名:填妥網上表格 http://goo.gl/0TKWD,將收到確認電郵

食農教育的延伸閱讀

長谷川義史《馬鈴薯家族》

馬鈴薯詹姆士和家人、親戚一起來到菜市場,眼看大家一個接着一個被買走,一家人就要拆散了,心想甚麼時候才能再團聚?最後詹姆士家族竟然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重逢,家族成員全部都大變身,變成了各種美味的馬鈴薯菜式。

M·P羅伯遜《食物鏈》

淘氣小男孩把金魚倒進抽水馬桶,想看看會有甚麼事發生。他想不到自己做的壞事會引出一個個壞後果,倒過來害了自己。順住食物鏈法則,一頁一頁看下去,讀者就會發現一個鹵莽的動作,常常會演變出意想不到的結局。

亞哥斯提諾.特萊尼《食物哪裡來?》

作者把食物區分為穀類、水果、蜂蜜咖啡朱古力、蔬菜、鹽油糖、奶類、水產品、肉類等八類,將生產、採收、製造、加工、販賣等等過程,畫成一站一站的美食地圖,讓讀者跟着小廚師的腳步,一步步認識各種食物的生產過程。

記者:歐陽曉思
攝影:陳永威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