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葵涌廣場 劏房小店求生術

【飲食籽】葵涌廣場 劏房小店求生術

【飲食籽:搵食地圖】
它不依章法、沒有規劃,但卻自有秩序地運作……
香港是著名的「架空之城」,據調查指,香港總零售面積有四成是屬於商場。設計時尚的大型商場,連鎖品牌林立,軟件卻千篇一律,缺乏個性。
一九九○年落成的葵涌廣場,屬早期的住宅式商場。商場共四層,和一般商場不同,商場業權分散,並非由集團壟斷,約千間小店包辦日常生活所需。作為小區的生活場所,散發出濃濃的庶民氣息。
這裏擺脫一切「商場管理」的邏輯,小商店繁盛和多元化,散發着活潑的趣味。它是小商販可以棲身的少數選擇之一,盡見靈活變通的營商方法。連鎖店759阿信屋亦是發迹於此。

「葵涌廣場(商場)在設計上沒甚特色,又不光鮮,商戶擠到密密麻麻,像一個盒子般,將空間用到盡,但卻具本土濃厚色彩,小店劃分隨意,如大型市集,很有捐窿捐罅尋寶感覺。」中大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說。走進葵涌廣場,總有種混雜感覺,裝潢老舊,加上欠缺自然光,總是灰灰沉沉。環境令人卻步,但因有暢旺人流,同時帶來商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設計圖片

密度為ifc十一倍

店舖位置沒有明確分類,以時裝店最多,分佈整個商場,小食店大多聚集地下及三樓,二樓因有天橋連接地鐵站及新都會廣場,開放廿四小時,人流亦最旺。兩邊商店在舖前堆起貨物,用盡空間,陳列只此一家的畫面,只看不買也有趣。賣衫的對面是魚蛋舖;賣電話零件與地產舖的中間是西醫診所,商戶之間有着微妙關係,卻楚河漢界,互不干涉。商場的總樓面面積達三十一萬平方呎,店舖數目卻是個謎。向管理處查詢,他們並沒有官方數字,提供的商場平面圖亦不是最新的。「商戶轉租好頻密,部份是由一間舖分拆為兩三間小舖,沒清晰界定,也有很多只屬一兩個月的臨時租約,要作統計亦難。」不願上鏡的職員林生解釋。我在商場兜轉數十個圈,已用了半天時間,左拐右轉,有些商舖看似一樣,但細心看又不一樣,密密麻麻,有點無所適從。粗略點算過約有八百五十間,對比起國際金融中心(ifc)商場,總面積達八十萬平方呎,商戶約二百間,葵涌廣場的密度是其十一倍。
葵涌廣場有「場中場」格局,設至少七個小區,如「摩登世界」、「潮流廊」等,自成一角。商場大多由少於一百呎的「迷你」商舖組成,像一樓「潮流廊」,前身是惠康超市,結業後,業主收回舖位,部份劃分成四十六間小店再出租或出售。空間用途多變,原因是業主早年已買斷業權,如何出租或出售,也有自由。鄭炳鴻說:「好多商場由招租開始,已決定其定位。在營商角度,連鎖大集團承租能力高,但卻令商戶千篇一律。相反,這裏容許分租,可以攤分租金,成為小型個體戶的入場券,種類多元化。」以租客身份問價,地產經紀一副「唔憂做」口吻說,「這個場轉手好密,基本上一兩個月便有人承租。雖然舖頭面積細,但呎租不便宜,一個不足一百呎的舖位,位置一般,最低入場費也要萬多元。」一個商場,人人都在這裏發揮想像力及渾身解數,築起無數創業者的夢。

外形四四方方的葵涌廣場,佔盡地理因素,鄰近地鐵站及巴士、小巴總站,是新界的交通樞紐。

惠康 一劏四十六

一九九○年招租的平面圖,大租戶是惠康。

現在的商場平面圖,以前的惠康超市,已劃分為密密麻麻的小店。

五十呎涼果店 螞蟻搬家冇得唞

在這個鬥獸場,小商戶適者生存。商場地下有一間不足五十呎的涼果零食店,名字叫「零食所在」。舖頭位處轉角處,原是由一間舖劃分成三個小舖,三尖八角,二百多款的涼果、糖果等放在三架木頭車上叠起,以十多個射燈照射,像小型舞台般惹人注目。由於舖頭細,為了用盡每一吋空間,每日要朝桁晚拆,將貨物推出檔口,逐個搭高掛貨開檔,有如螞蟻搬家般的生活。「要搵食,沒法子!每日開檔和收檔要用足兩小時,關門後收檔到凌晨兩時。十幾年都是這樣,年中無休,那有人像我這樣做呢!」店主程春禧滔滔不絕地說。最特別是由於「涼果陣」太高,平日要站在以奶粉罐砌成的「梅花樁」上,方便企高推銷,有時想轉身亦難,一日要企足十多小時。他原在屯門碼頭做走鬼檔,儲下點積蓄,一九九八年先在商場租下臨時舖。「這裏雖然不夠五十呎,但當時可放到三架木頭車,我自己賣涼果,另外兩檔分別賣襪和褲,日租約五百元。」兩年後他在二樓開分店,還兼做批發,引入泰國的魷魚絲、菲律賓的芒果乾等等。「這個舖位租金都要幾萬元,小食涼果不可以賣得貴,競爭大惟有薄利多銷,勤力些吧!」

舖子細,貨品要堆至頂才能收妥,每日開舖及收舖要用上兩小時。

涼果車用上近二十塊木板自家砌成,設計巧妙。

空間細,想轉身不容易,負責人黎女士站在奶粉罐上,方便推銷。

超過二百款的涼果、糖果搭高叠起,空間善用,如扇形般展開。

零食所在
地下A32B舖

759阿信屋 靠街坊生意發迹

總計商場的食肆和小食零食店約有七十間,要突圍而出並非易事。連鎖店759阿信屋,五年前在商場二樓開設首間店,老闆林偉駿(圖)清楚記得月租約四萬元,每月營業額約三十萬元。「在這裏做生意不容易生存,租金貴,但做的卻是街坊生意,定價要夠便宜,要新鮮感才能搶客。計算燈油火蠟,當初開店我們是沒錢賺的。」他說,這裏商戶的一大特色是「適時求變」,是有趣的營商生態。「零食店貨品大同小異,競爭激烈,以前經常打減價戰。我們貨品賣$10,對面舖轉眼間便改賣$9.9,樓下舖「跟風」賣$9.5,還要送多包紙巾。有時我們自愧不如,很有小商販的靈活性。」店舖至今仍保留當初的店名「零食屋」,格局不變,在門口貼上「元祖店」標誌,雖然現在營業額,在二百四十七間分店中只排第二百位,他說,仍有保留價值。「這地方很有獨特味道,仍有昔日經商生態——靠一間店養活全家人。在這裏開店,雖然很難賺大錢,未必有一番事業,但賺到份人工已足夠,不失為做生意的踏腳石。」

759阿信屋首間店位於葵涌廣場,在門口標示「元祖店」,仍沿用零食屋的原名。

阿信屋
2樓C78舖

車仔麵 快手快腳最基本

要數人流必經之路,一定是地下後門入口,對出正正是小巴站。入口右方是「孖寶車仔麵」,左方是「輕鬆一下」,像左右門神般吸引客人幫襯。買小食的隊伍縮短了又延長,加長又縮短,車水馬龍。孖寶營業時間很長,朝六晚十一,雖然舖面只有約三百多呎,全職兼職員工共有三十一人,分兩更制。小食檔阿姐收到客人「柯打」後,不敢怠慢,動作利落,轉眼間便準備好食物;另一人則長駐收銀,每人有不同負責的崗位。「最緊要快和便宜,客人要趕返工放工,手腳不可以慢。有特色也重要,全個商場只有我們賣油渣麵,滷水款式最齊全,開店時特意請來在太安樓賣滷水牛雜的師傅做顧問。」負責人何志貞說。老闆原在商場賣精品,後轉型於二○○六年開檔賣麵,只有兩間共百多呎的舖位,四年後擴張擁有現時四個舖位。「舖位很搶手,當年要排隊先租到。這裏走中低檔次,所以有一定人流,就算經歷沙士、金融海嘯,當時人流都不受影響。」

滷水款式甚多,香口入味。

自家油渣麵,口感彈牙。

孖寶車仔麵
地下A15舖

型格薄餅店 打破常規年輕化

訪問過不少商戶,大部份均說在這裏要生存,走中低檔路線才是出路。偏偏有年輕人無懼此定律,去年尾開了唯一一間主打薄餅的西餐店homemade pizza。紅黑為主調的型格裝修、開放式廚房,在此場可說是異數。「吃得多魚蛋,都想食不同的東西,最重要有新鮮感,原意是貪這裏人流旺節奏快,又多年輕人。」冼永嘉(Donald)說。店裏的薄餅堅持自家搓成,厚薄適中批邊脆,落得足料,質素不俗。以十二吋的薄餅為基本,切成四件發售,並設外賣。採訪當天,餐廳對出通道雖然人來人往,但人客卻寥寥可數,「我們按市場需要,推出學生餐、午餐等等,雖然不過三、四十元,但仍較此處慣常的消費貴。雖然暫時未能改變這裏的消費文化,但希望總有識貨之人。」

店主(右)冼永嘉(Donald)和林進鴻(Albert)是七十後,一心想改變商場的魚蛋文化,去年開始經營場內唯一薄餅店。

四重芝士,薄餅落足料,芝士濃郁,皮薄適中。$132

Homemade Pizza
2樓C06舖

街頭小食 立吃文化

葵涌廣場以街頭小食聞名,既有傳統滋味,亦有新鮮創意之作,其中受歡迎的最大原因是「平」。小食集中在商場的三樓,通道兩邊的小食檔一字排開,五元一杯珍珠奶茶,十元有「三寶」,即一串魚蛋、一條腸及兩粒燒賣,十元七包任選小食,最誇張是十二元五球的雪糕,便宜得有點「離譜」,原因是客人「有選擇」,競爭激烈,小商戶惟有薄利多銷。只要無懼油煙,花費數十元保證吃得飽。由於很多是靠牆舖,沒座位,不少人會邊走邊吃,或在長凳坐下來。怕客人吃得狼狽,商販便用紙杯裝魚蛋、袋裝撈麵,還有設計筒裝班戟,盡見生意頭腦。

葵涌廣場小食檔眾多,平日最多學生幫襯,捧着邊逛邊吃。

四層花形棉花糖,兩年多前店主從台灣引入花形棉花糖,夠噱頭之餘,亦搶眼。$18(a)

香蕉班戟,為商場的人氣店,款式頗多,即叫即做。$21(b)

海膽手卷,海膽份量頗多,頗抵食。$24(c)

白苦瓜蜂蜜,台灣流行的白苦瓜,在此亦找到,鮮榨而成。$14(d)

焦糖爆谷,採用美國椰油配方,粒粒均有焦糖。$17(e)

芝士撈烏冬,芝士味極濃,但頗膩,是芝士迷的至愛。$17(f)

酸辣粉,有不同辣度可選,改用闊杯裝,方便客人立食。$20(g)

(a)YUMMY MUMMY
(b)又一戟
(c)卷之屋
(d)鮮果園
(e)Pop Pop Rangers
(f)名星小店
(g)東門町

不可不知四件事

防越界行動組

商場允許舖前擺放貨品,如街舖市集般,採用彈性管理手法,但有一定限制範圍。這個「潛規則」是舖前以黑界為開始計算的兩個階磚,管理署特意成立兩人為一組的「防越界行動組」在場內巡邏,作出勸喻及規管。店家時而越界時而走鬼,各自發揮生意絕活。

直徑兩呎半垃圾桶

小食檔大多集中在三樓商場,一條長長走廊集中至少十五間,混集了大量街頭小吃。為了方便「搵食」之人,商場訂做兩個特大垃圾桶,直徑為兩呎半,有清潔人員長期駐守。

面積最細舖位

商場自開業以來,便被劃分成不同區域,一間舖可間為兩三間「劏舖」,再分拆出租。要數商場面積最細的舖位,是位於地下的孖寶車仔麵其中一個舖位,只有七個階磚,要將兩張桌子置於舖外。單是這個舖位,租金亦要約萬元。

層層有凳免費任坐

相信不少人總有這樣的經驗:在商場逛街時,每當雙腿走到發麻痠軟,要找一處略作休息的地方,要先到餐廳消費才找到。葵涌廣場沒有「想閒座要付錢」的定律,每層扶手電梯旁、圍繞着天井的四邊位置,都有五、六張長凳,男女老少一起排排坐,任你坐多久,不會被保安驅趕。

記者:何嘉茵
攝影:黃子偉、楊錦文、鄧鴻欣、劉永發
插畫:麥震東
編輯:黃仲兒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