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分別有朋友在台灣及澳門上A級教練課程,為學習新知識及考取更高資格而努力,交流之間令筆者想起不少在亞洲各地學習A、B、C級教練課程的往事。其實教練班一般都是很密集,過程絕對需要很多的付出,一張合格證書從來都是得來不易。然而,除了課程中的辛酸外,回港後還要交一本令人聞風喪膽的日誌。因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作為一位香港教練,無論你在本地還是外地上課,都必須接受香港足總的規定,在課程結束後兩年內交出一定時數的教練日誌才能取得證書,例如是A牌便需要120小時的教案。
不少教練都為此日誌而懊惱,可能是因為不習慣做文書工作,又可能是因為工作太繁忙等等。做一本好的教練日誌,事實上並不困難,但需要精神、時間、堅持,毫無疑問是增加了教練的工作量,但付出總有收穫,背後的意義並不是幾十張紙可以涵蓋。這是希望教練們能督促自己學以致用,為每課訓練下工夫,避免有天在球場變得行屍走肉。當中其實還包括生於斯長於斯的意義,無論香港足球面對多少困難,這裏依然是孕育我們一班本土教練的地方。所謂飲水思源,若果教練學習了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後,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走去做生意或離開球圈,難道這不是背棄了香港足球嗎?
陳婉婷
太陽飛馬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