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到大肚婆咁龍躍頭古圍牆急急重建

凸到大肚婆咁
龍躍頭古圍牆急急重建

粉嶺龍躍頭有270多年歷史、被列入法定古蹟的覲龍圍圍牆,去年多處如懷孕般隆起,令圍村村民擔心有倒塌危機。古蹟辦近月進行緊急復修工程,先將圍牆拆卸,再用原本的磚塊重建。拆卸工程被質疑破壞古蹟,但有文物保護專家指,以原物料拆卸重建的做法由日本引入,可透過重建將古蹟的建築技術傳承下一代,做到真正永久保護古蹟。

記者:韓耀庭

記者在復活節假期期間到覲龍圍視察,見到門樓左邊的圍牆被棚架圍封,旁邊掛起寫著「工程項目︰粉嶺龍躍頭覲龍圍緊急維修圍牆工程」的橫額。大量圍牆的磚頭已被「化整為零」重新砌建,其他有待重新砌上的磚頭就整齊地疊起在一旁。

在覲龍圍土生土長的68歲原居民鄧叠勝稱,該部分圍牆「歷史悠久但日子有功」,疑因老化令圍牆出現向外拱起的情況,「好似孕婦咁有咗8個月身己」。

勝叔稱,圍牆有270多年歷史,20多年前曾經修葺過,但近年拱起情況加劇。由於平日有不少學生和市民前來參觀拍照,村民亦常經過,擔心圍牆有倒塌危險,於是要求古蹟辦派專家維修,「古蹟辦肯整,求之不得啦。」他笑言,拆卸後重建難免影響古蹟的原味,但由於會用回原本的磚頭,相信可保留九成歷史味道。

勝叔指門樓右邊的圍牆也有輕微拱起情況,但覲龍圍後方那幅就嚴重得多,拱起程度「有6個月身己」,一凹一凸如波浪般起伏。他表示已跟古蹟辦溝通過,希望完成門樓旁的圍牆重建後,再重建後方這一幅。

根據資料,古蹟辦在2013年12月才剛完成覲龍圍的門樓及圍牆修復,相隔一年又再須修復;古蹟辦回覆指圍牆隆起的問題在2013年才發現,已隨即安排勘查及監察牆身,並於去年9月展開維修工程,預計下月竣工。

古蹟辦指導致牆體隆起的原因複雜,估計是受雨水滲入或地面沉降影響所致。古蹟辦已責成承建商於維修時將牆體的青磚謹慎地逐件拆下,以及保留完好的磚塊;修復人員並會盡量利用圍牆原有的青磚修復牆身,以保存圍牆的文物價值。

覲龍圍又名新圍,門樓門額刻有「覲龍」及「乾隆甲子歲(1744年)」等字。覲龍圍是典型的本地圍村格局,四面圍牆以青磚築砌,牆上有槍孔,四角建有更樓以供守望;覲龍圍的門樓及圍牆分別於1988年3月及1993年4月被列為法定古蹟。

港大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覲龍圍的圍牆於上世紀70年代時已出現倒塌,但最少有十多年都沒有復修,直到90年代才修復好。他展示1979年由香港政府新聞處出版的《香港鄉村古建築》一書中的覲龍圍照片,可見當時門樓兩邊圍牆的高度不足原本的一半。

李指出,復修工程將圍牆拆掉、再用本身的磚頭重建的方法由日本引入,做法在國際間普遍。他解釋,文化遺產有物質與非物質之分,古蹟文物等硬件屬物質;相關技術和知識則屬非物質。日本較西方著重非物質文化保育,因此提出每約20年就用古蹟原本的物料將古蹟「重建」一次的保育形式,透過重建古蹟的過程,將古建築技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李認為這才是永久保護古蹟的正確方法。

李又指,日本於1994年率先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最終促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定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淨係保護古蹟唔夠,保護古蹟嘅方法、知識和技術都需要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