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NBA廿載情張丕德最強講籃

話題:NBA廿載情
張丕德最強講籃

如你是《NBA地帶》1994年底首播時的觀眾,閣下就是見證本地殿堂級籃球評述員張丕德(Peter)入行的一群。匆匆廿載,Peter頭上多添了銀絲;20年的磨練,令他評述功力更上一層樓,成為講波界的icon,這把聲音,也將在周六展開的季後賽陪伴左右。
記者:陳景安、鄧永賢
攝影︰李錦鏵

為本地球迷聲音導航20年,「籃球博士」張丕德(見另文)見證了時代變遷。日新月異的科技也為Peter在評述球賽前的準備帶來變化,初入行時資訊匱乏要拼命找資料,到今天消息氾濫則要學懂篩選。他說:「當年我是在旺角水務局對面的一家店舖,閱讀美國的體育雜誌和報紙,看到有用資料就抄寫下來。移居新加坡後,則在每小時收費10元坡幣的網吧瀏覽網頁,當年還沒有寬頻,網頁下載速度可想而知。但如今太多資訊,沒可能看遍一切,就得學會取捨。」
Peter透露,如今在twitter上追蹤專門報道個別球隊新聞的地方記者,亦是常用消息來源之一。取材方式不同,但準備工夫卻始終如一,Peter說:「一場球賽約兩個半小時,最少要花三倍時間準備。」一句話充分體現了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籃球博士」張丕德為本地球迷聲音導航20年。

張丕德當年與王艷娜(中)及李潤祺(右)在亞視主持《NBA地帶》。 互聯網

張丕德(右一)與恩師簡而清(左五)合照,旁為著名體育評述員黃興桂(右五)。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比尼殊負責「分波」

Peter在香港培正讀畢中一後舉家移民美國,在街頭籃球文化盛行的紐約長大,卻鮮有落場。長大時經常接觸北美四大運動,也令他深受美國評述方式影響,認為評、述不能混為一談:「我不是紅褲子出身,所以『評』的部份必須留給較專業的拍檔,自己則做好主持的角色。」
多年來夥拍過不少評述員,Peter更自比湖人控衞尼殊(Steve Nash),謂直播時主要負責「分波」,引領身旁拍檔入局:「與徐嘉樂合作時,當然由曾是球員的他分析賽事;與丘雨勤拍檔,更像是兩個朋友一起看球,至於夥拍丹尼爾則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因為他轉數快、會『爆肚』,不集中的話隨時無法接上。」

歲月留聲毋忘亞視

籃球博士從來沒有新聞傳播背景,卻因為「睇得波多」成為評述員,無師自通。不過,Peter始終視已故的簡而清(八哥)為恩師。他說:「除了為我在亞視和ESPN的工作搭路外,在95至98年期間,我每星期往返新加坡和香港,若非八哥讓我留港時住在他家,我絕不能身兼兩職。」
出身亞視,眼看這個昔日與無綫曾經一時瑜亮的電視台淪落,Peter坦言他在亞視的回憶都是美好的:「儘管我始終會當上評述員,但《NBA地帶》令更多人認識我,亞視也讓我後來得到採訪四屆奧運的機會。」在芸芸機遇當中,2004年於雅典奧運,成為全球首位在「欄王」劉翔奪得男子110米跨欄金牌後訪問他的記者,就被Peter視為職業生涯的最高點。
時光飛逝,Peter剛展開入行的第三個10年,昔日《NBA地帶》的拍檔已各散東西。Peter透露,如今經營小生意的王艷娜仍是其facebok朋友,至於李潤祺據悉醉心舞台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