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被迫執籮底橙 是權利還是羞辱? - 李平

蘋論:被迫執籮底橙 是權利還是羞辱? - 李平

在2017年特首選舉方案公佈之前,中共和港府展開密集的撬票行動,企圖瓦解泛民的否決力量。撬票的關鍵一是枱底下的利益交換,包括直接買票、承諾下屆選舉勸退對手、威脅揭發醜聞等;二是明面上的鋪下台階,包括把篩選後的投票包裝成享受香港開埠百年來的首次普選權利、製造民意支持袋住先的氣氛、威嚇泛民不能剝奪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權利。
坊間傳聞,中共買票的價碼高達一億元一票。對財大氣粗的中共來說,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僅以最近一周北水南下炒起港股的贏利而言,不要說從中拿出五、六億元,就算拿出五、六十億元,砸到香港選舉工程上,也不過是九牛一毛,況且,羊毛出在羊身上,買單的還是港人。
不過,香港畢竟還是一個有新聞自由、司法獨立的社會,直接買票的風險太高,被踢爆的後果是交易雙方都難以承受的。因此,中共更可能以間接的利益交換作為條件,有可能是下屆助選的政治利益,也有可能是助其拓展內地市場的經濟利益。至於中共會否使用揭發甚至製造醜聞以逼議員就範的卑劣手法,看看梁振英和唐英年競選時的泥漿戰,看看中共高層權鬥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恐怕也不用懷疑了吧?

面子工程 應對輿論壓力

中共的這些撬票伎倆並不新鮮,但最終能否見效,不只取決於泛民議員追求真普選的堅持度,同時取決於市民拒絕接受欺騙、威脅、利誘的堅持度。因為,中共還是要講面子的,哪怕是最高層的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也未能在貪腐、色情問題上免俗,還是要擺出堅決反貪、依法治國的樣子,以免貽笑國際。對香港2017年的普選,中共自然也要講面子,不能只靠枱底下的利益交換,否則其後怎麼繼續冠冕堂皇地維持對香港的管治、怎麼應對國際輿論的壓力?
中共輿論機器對袋住先方案的說辭,已構造成環環相扣的面子工程: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就可以行使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普選權利;香港一人一票選出特首,就證明中共履行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承諾,美國、英國再無權置喙;一人一票選出的特首日後推行的政策,哪怕是落實愛國愛黨的國民教育、落實《基本法》23條立法,都是得到選民授權。

語言偽術 混淆真假訊息

中共的這項面子工程能否建成,基礎在於篩選後的一人一票是不是普選?梁振英近期在北京、在上海、在香港都是言必稱,全國人大常委會8.31決定令港人享有普選權利,香港開埠百多年來市民從未有機會一人一票選香港的地方首長,越來越多朋友呼籲立法會在政府提交有關方案後投票贊成。梁振英的三段論故意混淆真假訊息,從中能得出向泛民議員撬票的結論,實在不愧語言偽術大師之稱。不過,他顯然也自知底氣不足,因此不時再加上一段恐嚇:「今次如果錯失這個機會的話,亦不知道下次何時可以有一人一票選行政長官的機會。」更荒唐的是,建制派甚至不惜放風,試圖以梁振英承諾不競選連任,換取泛民支持政改方案。
梁振英的三段論、建制派的棄梁論,都只能確認一個事實:香港特首的產生都由中共操控,包括普選的方式、時間,都不是港人可以決定的。問題正是在這裏:所謂香港選民一人一票選舉,成了中共操控小圈子篩選特首的橡皮圖章。這就是說,港人被迫去執籮底橙,只能從他人揀剩的爛橙中再揀一個。用北方的俗語來說就是:港人只能吃別人嚼過的饅頭。這是港人享有百年未遇的政治權利,還是受到前所未有的羞辱?還有哪位議員要讓自己、讓市民接受這樣的羞辱呢?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