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周末藝遊】
三月有巴塞爾藝術展,五月有Le French May(法國五月),夾在兩個藝術熱潮中間的四月,煞是尷尬,顯得冷清。但實際上又並非如此,香港有百多家畫廊,幾乎每周都有新展覽,只是平時媒體及政府沒有大事宣傳,很多精采的展覽就此錯失。毋須國際藝術節提攜,香港亦有有趣有意義的展覽及藝術品,或在畫廊或以pop-up形式展出。
香港有音樂節、電影節、攝影節,為何沒有繪畫節?當這種想法蘊藏在畫家陳偉邦腦海後,慢慢便衍生出「繪畫大道中」(Painting On And On)計劃,他與石家豪、林東鵬、區凱琳、周俊輝,共五位畫家擔任召集人,分別定下主題邀請不同畫家共同舉辦展覽。一年間舉辦了五次畫展,成績令人滿意,卻不容易。相比起裝置、攝影等藝術形式,繪畫是非常古老的媒介,經歷過多個時代的洗禮,也衍生出多種流派。留學美國讀藝術,再回流香港從事藝術教育,陳偉邦認為香港有不少好的畫家、好的作品,「只是本地畫家並不經常展出,大眾對繪畫也沒太多意識。」繪畫大道中策劃的展覽,某程度上也在還原香港畫家全貌,看看數次畫展上出現的三十多位畫家名字,部份名字確實覺陌生。
最近舉辦的聯展主題為罪,一種自聖經原罪以來一直被探討的觀念,文藝復興思想家到近代作家對其均有獨特見解。香建峰、馬琼珠、余偉聯等十四位畫家以繪畫為媒介,用當代角度、不同的風格及手法去詮釋罪的定義,林東鵬以脫落的畫布來表達這一主題,結果卻被熱心觀眾「修復」,他更戲言作品要改名「引人犯罪」。藝術互動是好事,不知那位「修復者」,事後有沒如釋重負。
展覽
「敍一罪」繪畫大道中聯展
日期:
即日起至4月28日
地點:
九龍塘禧褔道5號香港浸會大學
傳理視藝大樓 顧明均展覽廳
蝸居藝術 買唔到都睇到
現代香港人視買樓為夢想,以吃白麵包來儲錢「上車」已甚艱難,進一步想像未來家居的佈置更是遙不可及。我得承認,我是為着「蝸居」之名慕名而來到PMQ這個「偽術」客廳。試想像,將琳瑯滿目的畫作和藝術品掛在牆上,藝術品不再只是點綴,而能與屋中人「共享」生活空間,把平常居家寢室變成專屬自己的小型博物館,多令人神往。即使暫時「上車」無望,但也值得在這小小的蝸居中欣賞這些以「Salon-Style」方式排列的pop art作品。懶洋洋攤坐在「客廳」沙化上,左右逢源,牆上合共百多幅油畫繪畫、攝影、雕塑、塗鴉等藝術品包圍着我,一邊回顧如鄧凝姿、Amimi Cheng等本地藝術家關於城市和家的作品,一邊沉醉於藝術入屋的親切窩心。但小心不要太肉緊,以免返回現實蝸居時更失望!
展覽
Pop-Up 藝術創意商店×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4月30日(星期一休息)
時間:下午一時至晚上八時
地點:中環PMQ S310室
生活奇想 幻遊山海
香港人講求實際,匆匆都市,扼殺了許多幻想的空間。閒來讀書偶有奇想,卻往往拋諸腦後,奇想總停留在想法。
藝術家謝健華(Galen)有同感,也時常幻遊山水間,去尋找心中清靜之景。他從事創作已有十多年,遊走在攝影、繪畫與多媒體藝術之間,他說每次閱讀清朝著名畫譜《芥子園畫傳》,都總有奇想,幻想自己與山海為鄰、與花鳥為伴。《芥子園畫傳》是中國山水畫、梅蘭竹菊畫技法的集大成者,謝健華走出傳統畫法的框框,以書法、國畫結合攝影等媒介去創作個人的山水奇想。他以木板代替畫冊,山水樹石雲日以不同形式創作,加上文字,獨立看像一些符號,但卻拼湊成一幅協調的風景畫。開幕當日與他交談,他沒有太多介紹作品,反說觀賞不應拘謹,在我看來,倒有幾分陶淵明《歸園田居》的意境,只是那種心態,繁華都市太罕見。
展覽
「芥子園奇想」謝健華作品展
日期:
即日起至4月30日(星期日休息)
地點:
中環威靈頓街129至133號地舖
精藝軒畫廊
記者:王秋婷、劉東佩
編輯:黃子卓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