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出爐,細黃伯拖着一籮爛橙,四出送人。路人云:「嘩!阿伯你啲橙咁爛,點食啊?」反應正中細黃伯下懷,打趣說:「袋住先,好似政改咁,爛橙照要。」雨傘期間,歲寒然後知松柏,年輕身影中,夾雜三個堅毅的黃伯。後生仔答謝他們的付出,但細黃伯說:「整個雨傘運動,我犧牲最多的,是閱讀的時間。」他手執一本毛孟靜送他的《香港思潮》,在復辟的添美圖書館苦惱地說。
中三學歷不代表沒文化,黃伯愛看書,小時候就讀高主教書院,頑皮得爬上樹看書,不怕人打擾。但在添美藝墟中,儘管黃伯聚精會神,弟兄姊妹同路人還是不停前來打招呼。已成了雨傘icon的黃伯,難有閒心閱讀,毛孟靜送他的《香港思潮》,只翻到一半。「我未睇晒啊,內容大致認同,不過有些理念,我和李怡有些出入。」問他是甚麼出入,黃伯先投訴:「其實呢本書嘅文章,結集自《蘋果日報》的專欄,我覺得有些呃錢。」然後說,書中提到很多本土意識,但他比較認同香港和中國密不可分,始終內地維權人士受難,香港也不得獨善其身。
以歷史瘡疤為鑑
如此「大中華」黃伯,親自管理的面書,朋友來自五湖四海,與西藏人、新疆人、六四倖存者唐路,統統有交流。他推薦的書,當然是中史,兩本書都與中國歷史瘡疤有關。「我很喜歡看歷史書,我要知道他們有甚麼心態和演變。了解前人的經驗和錯誤,我們才會進步。《崇禎十七年》講的是崇禎皇帝因剛愎自用,令國家陷入內戰,流血收場。我很記得書中提到,其實事情是可以透過談判挽回的。李自成最初只想要土地,他曾派出大使與崇禎和談,但不成功,才會開始戰役。我不明白,中國文化發展到今日,為何仍不能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非要用上武力不可,我真的不明白。」
書能解惑,同時令人萌生更多疑惑,例如獨裁者成魔的心態,耆老也不理解。另一本書是《敢教日月換新天》,書名來自毛澤東《七律·到韶山》一詩,血紅書封,正配合老毛在書中的嗜血形象。「他用自己來比喻紅太陽,你就知道他的心態。一個人自信心過度就會變得自大,自大再進化就變成魔。毛澤東真係殺好多人,替他打江山的林彪、劉少奇等人,逐一死於他手上。」
毛澤東倡民眾自決
公民廣場上空的雲,正要聚散,小小添美圖書館的存在提醒我們,過去犧牲閱讀、留於此地的深意。說書意正濃的黃伯補充,書中載有毛澤東年輕時提出的理念,例如人民自主,其實是可取的。「我要好像毛澤東後生時一樣,覺得人民或者民族,如果不想受一個專權專政,就由當地民眾自主自決,即是所謂公投。」大黃伯也寄語,香港現在還未有真普選,但他們黃伯,會留番條命,等睇好結果。
記者:彭海燕
攝影:鄧鴻欣
編輯:黃子卓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