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熱的台灣亞投行爭議(台灣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虛熱的台灣亞投行爭議
(台灣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終於塵埃落定了,別無懸念地,台灣落榜於亞投行的創始會員國名單。這個在國際喧騰一時的新聞,在台灣卻有不同的際遇,簡單說這次亞投行議題,台灣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政府熱臉,綠營冷眼,民眾無感。」
怎麼說呢?首先政府熱臉蛋貼中國的冷屁股,早先慢吞吞沒任何表態,看到各國紛紛加入,才急忙去對中國示好,果不然被中國打槍,不但得罪了美日兩國老大哥,又被中國吃了豆腐,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還揶揄:「歡迎台灣以『適當名義』參與亞投行」。之後的台灣行政院長卻唾面自乾地宣佈阿Q式勝利說:「先舉手,才有發言權」的政策奏效,已經成功避免未來遭邊緣化變成外圍成員之類。
這一次佔據媒體版面多日的大新聞,雖然看似引起各方爭議,但這只是台灣之外的表面感受,只要身處本島,你就會知道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灣特產的電視政論節目大多沒討論這話題。

「反黑箱」不是重點

如果依照前述三方面來看,輪廓將會更加清楚。這一次台灣政府的確是口徑一致地支持參與亞投行,卻免不了外界對之急就章的批評,亞投行已經在國際發酵那麼久,到去年底就有廿二國申請加入,台灣卻慢半拍,由各部會分別評估,再財政部彙整,過程中卻全無討論,今年3月4日財政部才完成評估報告,卻等到歐美等國紛紛表態加入後,才請央行、財政部及金管會表態之後才決定在申請期限最後一天申請。卻又落入「申請國名」與遞交對象該是國台辦還是外交部的口水爭議,整個過程最終再度挫傷馬政府的威信。
至於民間,一方面為社運界人士,一方面是一般大眾,傳出馬政府有意遞交參加亞投行意向書時,就有包括去年帶頭太陽花運動的「黑色島國青年」在內的七大社運團體前往凱道抗爭,連名義都以類似去年的「反黑箱服貿」的「反黑箱亞投行」為號召,但大眾回應程度,大不如前。何以一樣是「反黑箱」的國家大事,迴響差這麼多。主要原因是,服貿協定就像CEPA主要是「向內」造成衝擊,引發台人的焦慮與世代正義及就業等恐慌。但亞投行不然,參加亞投行是「向外」的,是走出去參加國際組織,何況還有這麼多其他國家也報名參加,即便有害也影響不大吧!所以高唱「程序正義」的「反黑箱」根本不是重點,對自己庶民的小確幸有沒有影響才是大家在乎的。
另外也再次驗證外界對台灣的觀感:台灣對國際視野的貧乏與漠然。其實亞投行議題從2013年十月首度倡議以來,這個議題在國際上就被持續關注,一個駐台的日本媒體就私下表示:「這個在我們那邊熱了好久」,台灣完全無感,直到三月馬政府提起才忽然暴熱,卻也是虛熱一場,儘管媒體整天大寫,但大家關心的還是內政事務以及搞怪市長柯文哲又幹了甚麼。
而民進黨的態度就是把參加亞投行拿來跟去年的反服貿類比,反正就是反黑箱,要國會監督,拒絕降低國格加入,但真心反對嗎?其實不然,應該是說不關心而已,反對只是裝模作樣而已,這也是綠營遭人詬病的,儘管2016極有可能再度由綠營執政,但全賴馬政府的無能所賜,而非自己的積極作為,更沒有一套完整的論述,特別對於兩岸關係這一塊,永遠是模糊以對。
不過也不必太悲觀,整個事件看來只是台灣一場無關輸贏的國際事件,在台人眼裏跟葉門內戰沒兩樣,馬政府死豬不怕滾水燙,反正威信早在谷底,民進黨就靜靜地甚麼都不幹就有機會執政,而老百姓呢,「嗯!別吵我,我還要繼續過我安穩的小確幸呢!」

楊泰興
台灣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