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現在意大利名導演帕索里尼《一千零一夜》中的也門古城正受戰火威脅。九一一世貿襲擊後,美國在全球展開反恐戰爭,除了大型的阿富汗、伊拉克軍事行動外,美軍亦一直協助阿拉伯半島南端之也門政府,清剿當地的阿蓋達組織。美國長期於中東支持獨裁政權,以對抗伊斯蘭主義分子。然而二○一○年中東掀起了阿拉伯之春,親美的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先後被趕落台,利比亞爆發內戰,最終卡達菲被叛軍殺死。規模一樣龐大的也門示威持續多月後,終於迫使當權超過三十三年的總統薩利赫下台。
也門的政局動盪,也令各方勢力乘勢而起。阿蓋達乘機佔領幾個內陸省分,而國內什葉派的胡塞武裝分子也大幅擴張,佔領了西部大片土地,並於今年初攻陷首都薩那,佔領總統府,也門政府再次倒台,總統哈迪南逃至重要港口亞丁。被指獲同為什葉派的伊朗幕後支持,胡塞的坐大令身為遜尼派領袖的鄰國沙地阿拉伯深感威脅,向胡塞施以空襲,而沙地作為美國於中東最重要的盟友,也把美國捲入其中,為沙地提供後勤。以埃及為首的八個阿拉伯聯盟國家亦很快加入沙地軍事行動,一同抗擊胡塞,一時間把中東各國都捲入到也門內戰之中。
沙地伊朗鬥爭延伸
也門內戰不過是伊朗領導的什葉派與沙地的遜尼派鬥爭之延伸。阿拉伯之春期間在敍利亞爆發的反阿薩德獨裁的示威逐漸演變成宗派衝突。阿拉伯各國支持遜尼派佔多數的反對派,而伊朗則援助出身什葉派的阿薩德。伊拉克侯賽因的世俗政府被美國推翻後,人口佔大多數的什葉派也與遜尼派持續衝突。還有二○○六年的第二次黎巴嫩戰爭,便是以色列對受伊朗資助的什葉派真主黨的軍事行動。二○一一年沙地揮軍入巴林鎮壓當地的阿拉伯之春,保住這個什葉派佔人口多數的遜尼派王室。曠日持久的敍利亞內戰也觸發了人道災難,超過六十五萬人受災,近三十萬人遇難,昔日中東之都的大馬士革古城慘受戰火摧殘。內戰也令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乘勢坐大,從伊拉克深入敍利亞腹地,迫使美國要向伊朗媾和,卻也令死敵沙地阿拉伯不滿。現今也門局勢急轉直下,恐怕要步上敍利亞後塵。
其實早在遜尼和什葉宗派鬥爭重演前,兩派主要對手是西方的殖民統治者,以及受西方影響,反抗西方殖民主義的世俗阿拉伯國族主義。一九五○年代憑抗擊英法入侵蘇彝士運河以成名的埃及總統納塞爾,其所提倡泛阿拉伯主義及社會主義的世俗政府,對以沙地阿拉伯為首的傳統封建王朝構成威脅。雙方各自有蘇聯及美國背後撐腰,是為中東冷戰,而兩國交鋒的戰場,恰巧正是六○年代共和派意圖推翻王室的北也門內戰。不過七○年代阿拉伯主義隨納塞爾病故式微,七九年的伊朗革命將伊朗帶入了什葉派的神權國度,改變了中東的權力平衡。中東的意識形態鬥爭從從前國族主義的世俗共和政權對封建的伊斯蘭王朝,轉移為什葉派伊朗及遜尼派沙地的爭鋒,還加上極端武裝組織,將中東從冷戰變為熱戰。
但無論最終是伊朗還是沙地在伊拉克、敍利亞、也門壓過對手,恐怕也未能為當地再次帶來自由生機。兩國人權問題長期惡劣,伊朗○九年因總統選舉點票問題爆發綠色革命,被政府強烈鎮壓,但總算可以有限度選舉總統。沙地阿拉伯人權狀況比之還要劣迹斑斑,女性甚至不能駕車,直至阿拉伯之春示威後國王阿卜杜拉才開放女性投票權。曾經遍地開花的阿拉伯之春,至今只有突尼斯的茉莉花倖存。從臨地中海之濱的突尼斯到紅海與印度洋之交的亞丁港,僅僅四年,中東已從春天變成寒冬。當初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示威者成為了亡魂,當初的訴求沒有因此達成,反之國家更陷入沒完沒了的內亂,成為了伊朗和沙地鬥爭,什葉和遜尼衝突,以及恐怖主義肆虐的戰場。我不禁要問,神祢在哪?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