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自由主義的政治術(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個人自由主義的政治術
(獨立時事評論員 李兆富) - 李兆富

美國民調神算Nate Silver主理的博客《Five Thirty Eight》上星期有篇精采貼文,反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指美國只有保守派和自由派的講法。
話說在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一役,Nate Silver運用自家設計的算式,加上公開民調數據,極度準確地預測了50個州和首府華盛頓的選舉結果,從此聲名大噪,就連他的著作《The Signal and the Noise》也迅速成為了暢銷書榜冠軍。
另一邊廂的克魯明,也是美國輿論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尤其在金融海嘯後,他更被視為經濟學界中美式自由左派的代表。順帶一提,美國不但度量衡單位跟全世界都不一樣,就連政治光譜的標籤,也有自己的一套。自由派,在全世界都是指限制統治者權力,擴大人民自主自決,可是在美國,卻變成了大政府的政治主張。在對立面的保守派,則包括了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以及反對政治破壞傳統的社會保守主義。
粗略地歸納,共和黨代表了保守主義的價值,而民主黨則反映美式左派的思想。但現實當中,二元分立法,就好像香港的黃絲藍絲,或者台灣的藍營綠營,總有一定不足。不少投票給共和黨政客的選民,其實並不完全贊成共和黨的主張,只不過他們對民主黨更加抗拒。為敵人的敵人打氣,並非美國獨有的現象,過去十年多來在香港也有不少選民,為了阻止建制派增加議席,非常不情願地投票予泛民政客,結果反而助長了一群不思進取的「老奉派政治綜援戶」。
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多人反省到共和黨政客本質上和民主黨人沒有分別,所謂兩黨輪替,說穿了只是另類一黨專政;有人發起茶黨(Tea Party),要求改革官僚政府,撥亂反正不可持續的赤字公共預算。外界大多視茶黨為共和黨內的一系,但也有人認為是第三黨運動的萌芽。2010年的中期選舉,茶黨所支持的候選人在不少地方贏得議席,但在2012年總統大選,茶黨不但對共和黨發揮不了影響力,更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進一步分裂成更小的派系;極有影響力的Ron Paul,因為外交政策立場被茶黨杯葛,另一個與茶黨理念相近的政客,新墨西哥州州長Gary Johnson,也要退出共和黨以個人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候選人身份參選,茶黨運動亦在2012年後喪失了動力。

組織鬆散卻非沒有市場

根據2014年的Pew Research反映,只有11%的美國人自稱為個人自由主義者(Libertarian)。但假如以Gallup的民調數字來區分,真正符合個人自由主義標準的人口比例,更低至3%。所以,克魯明才會大膽斷言,個人自由主義沒有市場,企圖以這個政治意識形態作為號召的總統候選人,不可能有任何機會入閘。
政治的遊戲規則,團結就是力量,尋求最大公因數,是政黨政治的藝術。個人自由主義路線的政治,注定在過程中就算遇到同路人,卻會因為主張不同,不能專注共識,組織鬆散。但從現實觀察,個人自由主義者爭取的政治議題,卻又不是沒有市場。Nate Silver參考General Social Survey的數據,發現假如以「財富再分配」和「同性婚姻」兩個主要政策議題來劃分美國的政治光譜,個人自由主義者佔人口的22%,不算是絕對的邊緣小眾。同時支持同性婚姻和財富再分配的美式自由左派,佔了人口的34%;在對立面同時反對兩項政策的保守派,只佔了人口的25%。以博弈論的推算,個人自由主義者和保守派合作抗拒財富再分配政策,還是過不了半數。可是,個人自由主義者和美式左翼自由派的聯盟,爭取擴大同性婚姻,成功的機會卻甚大。
個人自由主義雖然在選舉中難成氣候,不可能成為單一大黨,但只要懂得針對單一議題,並在策略上因時制宜,個人自由主義也有一定生存空間。成立於十九世紀的英國自由黨(Liberal Party),也是憑這個方針一直存活至今。雖然香港仍未有個人自由主義的政黨,假以時日我深信在建制和泛民以外,必須要有這一股力量,代表這一部份香港人的政治價值取向,前提是組織者要比任何現有政黨有更高明的交際手腕,更Machiavellian。

李兆富
獨立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