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說康文?食環?還是環保?
單單處、署、還是局也已弄得糊塗。
局,倒是肯定的!
聽說向政府部門投訴,稍將名字門面工夫弄錯,就是內容真確,投訴有理,亦將被拒諸官門外。
「禁止叫喊冤枉啊大老爺……」 。從頭排隊,填表!
這條路原應最宜散步,從村口出發,沿茂密林蔭過輕鐵路軌,穿三角綠化帶,過河溪小橋,經避雨亭並魚塘,沿河一邊粗獷麻石鋪,沿田一邊盡見香樟與木棉。再往前走是舊青山公路,單車徑與行人路並排,沿途樹木多,前面是洪水橋,沿河朝西北經石埗村走下去,河床愈走愈寬,水鳥、候鳥也愈見愈多,景色怡人……本來。
茂密林蔭開始,即見又大又亂垃圾站,垃圾橫陳四通八達,異味恆常。
植樹花槽花樹之外,更多為路人隨便扔擲遺留諸形水瓶、飯盒,隨時逗留一頭半個月無人問津,三角綠化帶恆久膠袋、報紙、飲料包裝,垃圾無日無之。
橋,整條原本大麻石鋪砌,數百年歷史,旁邊圍村,從橋出發以橋立名,叫「橋頭圍」。未知何時數百年老橋變作麻石加英泥加鐵欄杆改建,千篇一律政府模式,架在本來清澈河溪游魚悠然卻改成水泥石鋪大坑渠。古橋麻石長條,象徵性鑲在英泥橋上,未知何時,麻石失蹤,被搬個無影無蹤。
橋的另外一面,我們童年時佔地偌大土地公神壇一旁有百年老大榕樹,背後大片竹林變作與環境格格不入工廠,側邊風水塘變渠務署管轄排水池,圍繞以七呎高鐵欄柵(魚塘從無欄杆,可未聽過有人滾下,被淹死!)
土地公旁大榕樹無影無蹤沒再植樹,反而築起四四方方,三邊石屎瓦仔盒子不通風避雨亭,從未見人入內閒坐聊天,形狀更似孝思送殯亭。最近見推倒,似乎以古代四通涼亭模式再建,總算一回對鄉里區民好樣奉予,如果一旁植以秀竹桂花白蘭含笑等香樹,當更怡民。(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