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來了,人們又照例談「丁蟹效應」,但更富啟發性的,其實是《大時代》中丁蟹沽期指的一幕。丁纏着大鱷陳萬賢,求他傳授股票心法,陳不勝其煩,惡狠狠對丁說「咁多人死,唔見你死」。傻楞楞的丁蟹不知道人家罵他,誤以為是甚麼秘訣,不斷反芻,竟給他解讀為股災將至,人人傾家蕩產,只有他沒事──於是沽空期指,果然在股災大賺一筆。
故事教訓是甚麼?相信專家所不敢信的,很可能就會贏。
CXO諮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曾作一有趣的研究,分析了一九九八年至二○一二年六十八個投資專家超過六千個對股票的預測,發現整體準確率只有約百分之四十七。這些投資專家的預測命中率不但比擲毫低,更比擲毫貴。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Philip Tetlock在Expert Political Judgment一書中說,專家的預測(Tetlock僅指政治範疇)準確與否,跟他們的學歷、職業、經驗等沒有多大關係,最佳指標反而是名氣:出名的通常表現更差。這說法在財經界大概也能成立。但大眾都是膜拜光環的動物,他們的思考策略跟政府節省成本的方針是一致的:就是外判。將腦袋外判,不僅省事,更重要是免責。
言歸正傳,要成為股神,第一條法則可稱為「咁多人死,唔見你死」:跟大多數專家對賭,會有百分之五十三勝算。第二條法則,就是做一些「不可能的預測」。例如明明大瀉千點,空軍四伏,你反而方展博上身,竭斯底里對身邊的陳滔滔咆哮:「我信今日係大奇蹟日,個市一定會升!」注意,你要公開這樣預測,卻不要私下這樣買賣,否則很可能輸掉身家。但預測既然不靈,又怎可能成為股神呢?不要忘記,壞掉的鐘一天也準兩次。小時候有位算命先生跟我說,你在二○○九年四月十日不要外出,否則會有一劫。連某年某月某日的事也算得出?我當下覺得太神了,但一轉念就想通這套江湖伎倆。
預測同投資一樣有兩種取態。一是保守型,說得模稜兩可,話阿媽係女人,如有人問J. P. Morgan後市如何,他答:It will fluctuate。這種「預測」還是有智慧的,至少曲線承認自己的無知──可惜卻成不了神。至於第二種預測,風險高、回報大,你要像那位算命先生般,盡可能「非常精確地胡說八道」,中一次就夠了。我們判斷事物,常有「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只留意或憶及跟自己的預設或信念相符的資料,而忽略不利於既有觀念的信息。因此,在那指定的一天我若外出遇劫,勢必牢記算命先生的神預言,對他深信不疑,多少錢也甘於奉獻,否則不過一笑置之,很快就拋諸腦後。方展博說今天是大奇蹟日,他猜中,就成為大時代的英雄。猜不中呢?不打緊,根本沒有人會記得他犯錯──人的失憶成全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