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音樂入魂】
創作歌手林一峰前陣子跟樂迷們計了一堆數,大致說今時今日唱片業處於夕陽階段,加上樂迷的消費習慣只集中於網上免費平台,做一張大碟對一個音樂人來說,有如面對一堵高牆。做音樂的成本與回報不成比例,難以利用自己的才能維生,一班音樂人於是展開一場音樂革命,學習外國網上集資平台Kickstarter,以「賣樓花」概念來賣唱片、賣音樂,希望獨立音樂人能預先得到製作資金,不用靠唱片公司,可以專心做音樂;「不用再抱着『能回本就還神』的心態,而是在生存之外,更能真正地生活。」他堅信,這是很多音樂人一直抓緊的宗旨。
黃 靖
曾是街頭表演者,二○○四年贏得通利琴行原音樂隊比賽的第二名,二○○九年簽約黃耀明的人山人海,並在二○一二年十二月發表首張專輯,正在音樂蜂集資推出EP《How to Disappear》。
集資的好處 全心全意做音樂
這個年頭,在facebook或YouTube翻唱別人的歌,也可以一炮而紅,贏得幾千萬個點擊率。究竟製作原創歌曲,甚至做一張原創唱片,對音樂人有何意義呢?「好多音樂人都是自小聽CD大,從聽CD去認識音樂世界,可能你曾經聽過一張碟而影響你一世,或者可能當時你好想自殺,但聽到這張CD時,它拯救了你。對音樂人來說,音樂就是我們的救贖。」CD對黃靖來說是一份情意結,做音樂是一份感情的投放。今時今日好多人都會上網聽歌甚至非法下載歌曲,對獨立音樂人來說,賣CD已不再是為了賺錢,「其實做一張唱片可能只是市場策略,給我們有個藉口出show和曝光。」
但為何還要冒着蝕本風險去做呢?他思考了一會,「做一張大碟就好像寫日記,將我們在某個時期的情感蒸溜出來。」CD,就是他們對生活的總結,只不過他們用的媒介是音樂,「做了出來便好想與人分享。」黃靖更認為,音樂蜂這個集資平台對獨立音樂人來說是一個最自由的平台,「不需要考慮唱片公司和經理人的干預,全心全意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赤裸測試巿場反應
網上集資也是一個最赤裸的途徑,讓音樂人測試市場反應,就算不達標,也能得知自己的「市場佔有率」。黃靖說:「絕對考驗自信,需大膽預測自己的粉絲群有幾多,然後擬定所需的資金成本。」到募集期限,若資金不達標,支持者可以取回全數款項,但音樂人呢?音樂夢豈不是落空?黃靖苦笑:「流標的話知道自己的市場定位,下次不要把目標set得太高。」見過鬼唔怕黑?他十分肯定地說:「不會因此改變自己風格,我們熱愛創作的程度已經能夠支持我們不斷做音樂;資金多少,我依然會做音樂。」平有平做,貴有貴做,問題是音樂人不會因此而失去創作熱情,「我依然覺得,喜歡你(音樂)的人可能還未知道你的存在,只要有足夠平台,我相信依然會有人支持。」作為音樂人,不論是獨立或是主流,他們的願望就是想盡辦法把自己的創作不斷延續,一張實體CD依然是他們的憑據,一個對自己的肯定。
黎曉陽
街頭組合Sollasedo成員,以去年創作、由資深作詞人周耀輝填詞的《撐著》逐漸為人熟識。曾奪得十八區超新聲歌唱比賽冠軍並參加海港城Battlestage歌唱大賽。
逼自己進步 從街頭走向主流
因雨傘運動歌曲《撐著》而為人認識的九十後Michael(黎曉陽),剛提交了音樂計劃到音樂蜂集資,對於在網上聽歌的經驗還多過聽CD、生於數碼年代的他來說,做一張唱片依然有重大意義,「CD起碼是一個實物,意義比任何一首在網上聽的歌更實實在在。」從十七歲上網自學結他後,他便開始拿着結他跑上街頭唱歌,組成四人組合Sollasedo(傻喇士多),唱遊港九旺區而深受街坊歡迎;去年親自作曲的《撐着》還邀得周耀輝填詞,音樂歷程尚算順利,年紀輕輕已體會到網上世界缺乏了音樂的味道,所以希望透過出唱片,直接總結這五年來的青春物語。
由街頭樂手到主流平台,其實街頭不是最直接的渠道讓人認識自己的音樂嗎?帶點儍氣的Michael不諱言:「街道唱歌是超開心的一件事,但觀眾層不同。街頭的人對你未必有好高要求,但如果走到主流平台、要出碟的話,大家對你的水平要求高好多,這是最好的機會讓自己進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群眾壓力逼自己走得更遠,初出茅廬,不怕跌得更痛?「每個音樂人都有其風格,音樂蜂上的其他音樂人例如黃靖的唱腔我一定做不到,但我的歌就是青春活力,又不是每個人都散發到。」難得小伙子充滿自信,即使流標,他也笑說:「都會繼續嘗試,一係只出single,或者再把計劃書寫好一點再推出。」有甚麼方法讓樂迷見真章,「見樹又見林」,就是要靠實實在在的音樂根基,惟有愛音樂,才能走得更遠。
音樂蜂(https://musicbee.cc)集資概念
1.
音樂人可在平台提交自己的短片或demo,向樂迷介紹自己的音樂計劃及預計製作成本。
2.
樂迷如有興趣可在網上預購mp3、CD、黑膠、紀念品等。
3.
若在指定期限內募集資金達標,音樂人即可利用有關資金完成計劃,樂迷也能在指定日子得到預購的產品;如流標的話,所有款項將退還。
一峰話你知:用音樂養音樂
記:記者 峰:林一峰
記:音樂蜂是獨立音樂人甚至是現今音樂界的新出路嗎?
峰:是做音樂的新趨勢。傳統唱片的銷售地方已所剩無幾,也絕對不能單靠數位音樂的微薄收入維生,眾籌是必然的新方向。
記:集資對知名度較低的音樂人會否幫助不大?
峰:當然不會,更重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聽眾願意消費在音樂上,而且有很多朋友,尤其是台灣的聽眾更表示希望在音樂蜂發現新音樂人。
記:你對於自己能夠成功集資歸功於哪些因素?
峰:「用音樂養音樂」的理念,音樂蜂團隊Why Interactive的馮穎琪、謝國維跟我兩年來的準備和努力,是集資成功的重要因素。
記:對於聽歌習慣多數是上網的樂迷,這個平台對這個群組會有甚麼意義呢?
峰:聽眾終於有主動權,在音樂蜂支持及成就自己相信的音樂及音樂人,不再被動地接收音樂資訊。
記:CD在今時今日對獨立音樂人以及你自己來說有甚麼意義?
峰:CD還是有它存在的理由,除了有收藏價值外,有些音色也是無可取代的。
記:透過唱片公司做碟跟透過這個平台集資出的碟會有甚麼分別?
峰:唱片公司付錢,版權當然是他們的;透過音樂蜂,音樂人則擁有自己百分之一百的版權,而且是百分百自主,做的不只是歌曲,更可以是跟音樂有關的其他事。
記:這個平台是否也想重新教育樂迷尊重原創?
峰:音樂蜂不只歡迎原創音樂,做改編音樂也可以,做show又可以;不是想重新教育樂迷,應該是樂迷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樂迷是支持音樂的。
記者:胡靜雯
攝影:林栢鈞、許先煜
編輯:劉健華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