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股市神話背後的黑幕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股市神話背後的黑幕 - 利世民

神話,就是要人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脫胎換骨,變成心目中的英雄。股市和樓市的神話,不可以說是沒有教育意義;至少,這些故事讓不耐煩的打工仔女,有個比中六合彩來得更真實貼身的希望。
股市尋寶夢,男女老幼都有,但第一次發作的年紀,通常都是在25歲之前;而早在千禧科網瘋朝,更出現有年輕化的現象。股神氾濫背後反映的殘酷現實是,這個社會流動性越來越低,以致有更多人將希望投射在投機市場。
說穿了,在投機市場中,大家所交易的是風險。多數人買了股票,不會真正對企業有擁有權;股民得到的其實只是企業未來盈利的部份權益,況且大多數人根本不在意盈利,他們只不過相信股價會因某種神奇力量的加持而升,載他們走一轉順風車。
先萬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投機有罪;就連賭博,我也不認為有錯。大前提是,大家清楚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懂得自我保護,輸錢但不輸掉自己,賭不是問題。事實上,我認識的投機者和賭徒當中,只要不是「姓賴」,明白到結果輸贏都是自己下的注,這種道德標準,在今時今日的社會,已經難能可貴。有這種負責任的氣度的人,就算不去投機,也有理由相信他們的事業也不會差到那裏去,只是環境局限之下,成就未必達到他們心目中的水平。投機只是副業,用來證明自己的眼光勝過別人。
坦白說,我認為將投機當作全職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種逃避的感覺。他們會花心機去思考問題,但到了要落實去做一件事,要跑腿要留意細節要處理人情世故等等,他們就覺得費時費力,不值得去經營。投機越賺得多,實業越做得少,這個惡性循環一旦成為了整個社會的風氣,結果就會成為經濟的結構,這亦是香港的現況。
一百個人在同一個時間買同一隻股票,也可以有一百個不同的結果。在資產市場的遊戲當中,「量」的影響力大於「質」。換言之,只要手上籌碼夠多,持貨力強,就算沒有機關算盡,也會比斤斤計較的散戶賺得多,這也是投機社會富者越富的道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