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想過自己洗澡的方法是否正確,更不知道有否忽略某些部位。多數人以為只要每天有洗澡就無問題,其實卻用錯方法,長期下去,對皮膚所造成負面影響,輕則有礙觀瞻,重則引起發炎。以下就是經常被忽略,未必有妥善清潔的地方:
1)耳朵
別以為耳朵後面沒人看見就忽略,當天氣太熱,梳起馬尾時,就隨時出醜。洗頭髮時,用泡泡搓洗耳後就可達到清潔效果。而耳朵的外圍,只要在每次洗臉時用濕毛巾輕輕抹幾圈就好了。
2)手肘
手肘時常摩擦,死皮容易變厚、脫皮,故應多呵護。要清洗手肘,可將手肘彎曲、伸直,用洗澡巾或浴刷來回搓幾下。每一個星期可去死皮一次,之後再抹上護膚液。另一方面,應戒掉托腮的習慣,減少摩擦。
3 )陰部
女士的陰部為私密重地,其實並不需要太繁複的清洗動作。每天洗澡時,只要以肥皂或沐浴露清洗外陰,再用清水沖乾淨。如果有發炎的現象,則用清水沖洗即可,然後尋求醫生建議。至於內陰,醫生建議不要洗,也不要用任何陰道清洗劑,以免破壞陰道內的酸鹼平衡,產生感染。
4 )背部
許多人以為背部沒有看到,就無需費心打理。要清潔背部,只要在洗澡時用長柄浴刷在背部來回刷洗,或是手執長浴巾各一邊,在背後摩擦就好了。清洗後,在背部塗上含酒精的化妝水,或果酸保養品,可避免長暗瘡。
5)肚臍
有傳不要洗肚臍,以免生病。其實肚臍污垢越多,細菌更容易滋生。肚臍與身體內臟相連,而且部位較細嫩,只要每天洗澡時順帶將手指套住毛巾輕輕地清洗即可。如果肚臍有較黑的污垢,則要每天輕輕洗,不要用力挖搓。
6)膝蓋
當穿上迷你裙期間,若露出又黑又粗糙的膝蓋時,場面確令人感到尷尬。其實膝蓋和手肘一樣容易因為摩擦而有較厚的皮層,故洗澡時要特別多搓洗幾下。另外一星期去死皮一次,然後再擦上潤膚乳液就解決問題。
7)腳跟和腳趾縫
腳跟、腳趾縫是最容易被疏忽的地方。很多人往往從頭洗到腳,卻忘記搓洗腳跟、腳趾縫,導致腳跟長出厚繭,腳趾縫長霉菌而引起香港腳。當洗澡時,用磨砂石輕輕地磨去腳跟及腳指尖上堆積的死皮,之後再塗上乳液即可,大約四至五天做一次,以免過度去死皮。每個腳趾縫應用澡巾搓洗,再確保擦乾,以免因為潮濕令霉菌滋生。
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