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公發言給港人的真正啟示(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孫公發言給港人的真正啟示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孫明揚高調接受有線電視及《信報》等訪問,承認當年將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在判斷上有偏差」。吳克儉的回應是「國民教育是理所當然」。孫公自爆「我當時都係覺得有啲問題。有好多人以為局長可以自把自為,但唔係咁簡單」。雖然孫公最終沒有點出到底是由哪位政府最高層話事,但高級如局長在政府內部決策過程中的「為難」之處,經已躍然紙上。
孫明揚公認是「最懂為官之道」的資深政務官,一向以「滑不留手」、「面面俱圓」見稱,當年尚不能向上級「曉以大義」,被迫埋沒個人良心或放棄專業立場,如今幸獲證明判斷正確,還可以適時出來為自己及歷史翻案,現屆的問責團隊,論能力及公信力與孫公已有一大段距離,他們如何制訂政策,受甚麼人的影響,以哪些人的利益為依歸,認清個別局長的言行表現,實在令人不無懷疑或慨嘆。

肯認身不由己已是進步

孫公抱恙在身,仍肯一反常態公開接受訪問,且一再承認當年考慮不周(把中史科列為非必修科,促成今天年輕人有港獨思想),當然一定不會無的放矢。他到底是想為再次引入國民教育及中史成必修科護航,還是為自己當年的「錯誤決定」向公眾解釋與致歉?答案應明顯是前者居多。
孫公從來甚少承認政策上犯的錯誤,但卻勇於承擔作為局長與上司的責任,這是深諳為官之道的表現,因為前者面對公眾,得失影響甚大,理應經過深思熟慮才作決定;至於後者,除了無懼個人問責,對下屬更有示範及鼓勵作用,方便爭取內外民心,孫公一向獲得政圈中人尊重,其理在此。
孫公除了曾經出掌教育局,他在土地房屋事務方面的「貢獻」,其實更值得公眾「蓋棺定論」。當年孫公在沙士後推出的「孫九招」,絕對是香港今天的土地及房屋困局的始作俑者,影響其實不比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及取消中史必修為少,不過一般人多把責任歸咎於曾蔭權,對「好好先生」的孫公並不多提。
「孫九招」對過去十年香港房地產的最大影響,可以從下列三個角度理解:一、把土地的供應權及數量悉數交由地產商決定。由於政府不再公開賣地,改由地產商「勾地」取代,換言之地產商可全權決定土地的供應及拍賣,只要聯手不勾地或集體壓價操控市場,政府根本無計可施。二、把政府興建的小型單位及上車盤的供應完全切斷,交由地產商全權決定。政府停建停售居屋,甚至連已建成的居屋也不再出售,又把「租者置其屋」計劃全面叫停,令所有新樓不論大小都再沒有供應,而且為時甚久。三、把政府的屋邨商場全部售予領匯上市,令小商戶在屋邨全面消失,政府亦失去一個調節消費物價、輔助民生就業、協助市民創業的機制,甚至連主辦政府親民活動的場地也失去,令屋邨居民與政府官員打成一片的場面不再。
這些沒有遠見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今天惡果陸續浮現自不待言,但孫公卻毋須主動自我反省檢討得失,因為沒有人需要他這樣做(問責者另有其人),而他也不會輕易承認這方面的錯失。
不過,孫公肯承認自己當時「身不由己」,已是政務官系統的一大進步,也是今天他仍然為人接受的主要理由。特區政府中有多少官員現正面對孫公昔日困境,雖然明知「有啲問題」,但最後仍然「頂硬上」、「講住先」,相信為數不少!
過去公務員退休後絕少會說出令特區政府尷尬的真話,極受尊重和歡迎的王永平先生退休後加入評論員行列,觀點令人耳目一新,但仍堅守底線,只解釋過去及預見未來,甚少會像孫公那樣,向公眾坦白當時自己的心聲和想法。如今有了孫公的先例,盼望日後應會有更多退休高官能在重大議題上暢所欲言。
退休法官一向是協助政府為重大事件成立調查委員會的最佳人選,退休高官則是協助政府推銷新政策的最佳人選,但近年願意為政府繼續效勞的退休法官及高官已越來越少,反之加入批評行列的卻越來越多,能夠做到像孫公那樣發言時既能忠於自己又可幫政府解畫的人其實不多,這份能耐,今天的局長恐怕沒有幾個能做得到。
孫公這次訪問,其實絕大部份都是為特區政府說話的「持平之言」,但大部份傳媒只標榜他承認判斷有偏差,這是香港傳媒的難預測及不易控制之處,也是香港傳媒的可貴,希望這個特色今後仍能一直堅持。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