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筆思議】詩與胡說:有種市集之舊社區新生態 - 何韻詩

【七筆思議】
詩與胡說:有種市集之舊社區新生態 - 何韻詩

戶外市集在世界各地實屬平常,但在香港,年輕人辦市集,當中發放着的訊息量可不少。
上星期在台北,跟朋友約到在圓山捷運站的花博逛逛。這個場地是2010年台北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的場館,展期完結後,市政府便將這裏改為開放讓大眾辦市集,開小店。周末的比較大型,有農夫市場、特色小吃,各小商戶能申請在此直接售賣自己的手工特色貨品,旁邊還有公園草地讓小孩跑來跑去。看到人家政府發展市區的同時,也會顧及本地文化和小商戶,再想想我們只顧傾側霸權和大財團的政府,真無言。

集合力量同地共生

近年走在香港街道上,滿街都只剩藥房金舖大型連鎖店,老店小店都漸不見蹤影。別說年輕人,就連我這類已上軌道的,想開店找個舖位,看到不斷飆升的店租,都必須思前想後,再想想沒被管制的租金會在約滿後被瘋狂以倍數增加,只能卻步。這樣的環境下,年輕人和一般市民,要如何創業?
可幸,環境雖逼人,但人似乎就是越被壓迫,越能找到生存的方法,尤其香港人。
近年香港年輕群組當中,冒起搞市集的風潮。既然照着一般途徑去創業已近乎不可能,那就用別的方法,另覓生機;既然個人的力量不足以負擔一間店舖,那就集合多人的力量,一起在同一個地方共生,找回屬於我們的城市空間。這除了為小商戶提供比較能負擔的模式外,大眾也可在現有的消費模式外,得到一些更貼近生活的選擇。
幾個月前,剛好看到蘋果一篇關於市集的報道,那時(半失業)的我正在思考自己未來的動向;反正我也閒着,一加一連起來,就想到,不如來辦個市集吧。找來其中一個報道中被介紹的單位Nomad nomad,三個剛出社會的女生,開始着手籌備。
這是「有種市集」的由來。

原來在整個大畫面的底層,還流着一道暗湧,有一群人正在默默地挖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小路。

自家培植感到自豪

兩天市集沒時間到處逛,只能抽空看了幾個檔攤,但也有夠精采。喜歡在家烹調種植,有機農場當然是我最感興趣的。除了「馬寶寶農場」外,旁邊也有一檔「黎曾米有機農場」,賣着各種形狀品種獨特的蔬菜,還有香草幼苗。最令人感動的,是站在檔攤介紹產品的,都是年輕人……原來是店主的兒子和朋友。小子第一句就是說:「這是我爸爸種的菜。」完全能感受到他對家裏培植的心血是有多自豪。最後買了顏色漂亮的甘筍還有一棵自己完全不知道怎麼用的茴香,還贈送漂亮嫩薑一塊和薰衣草幼苗一株,開心啊。
另一個攤主,是個叫自己做「八爪魚」的媽媽,檔攤上放着一瓶一瓶自己浸泡的松葉醋和梅子紫蘇醋等。試喝之餘,和這位酷媽媽聊起來,發現她竟是個浪人,每年都會抽半年時間到世界各地流浪。在香港的時間,她除了會製作自己親手製作的食品外,還會定期開班,教大家如何用各種材料自己動手做。擺攤的同時,原來兒子在樓上的工作坊教大家織布。客人漸多,我也不好意思再打擾,但有機會真想再跟這位有趣的媽媽再詳談,看看她是經歷了甚麼轉變,怎麼這麼厲害,能在香港活出自己這麼逍遙的一套。

既然照着一般途徑去創業已近乎不可能,那就用別的方法,另覓生機。集合多人的力量,一起在同一個地方共生,找回屬於我們的城市空間。

香港底層流着暗湧

周末市集,並不是甚麼新鮮事,倒是一種久違的舊社區生態。能直接從生產物品的人手上接過他們的心血,聽着他們的奮鬥小故事,買回家的這些寶貝,是有生命力的。在過程中,你能看到店主們的堅持,能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態度,還能看到小店間的互助,這是大型商店永遠不能提供的溫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只珍貴,這股熱情更能互相感染。
我們常常認為,生活在香港,就是沒選擇。這城市的表面是如此的單一,如此的枯燥,殊不知,原來在整個大畫面的底層,還流着一道暗湧;有一群人,在別人一股勁追趕數字的同時,正在默默地挖出屬於自己的一條小路。可能走得比較慢,比較辛勞,但肯定比較快樂。
然後我最期盼的,是你們當中,也許有些人,因目睹着這麼一群任性的先行者,也因此看見生活的更多可能性。然後你也冒起勇氣,走出框框,試試撞撞,活出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這股正在萌芽的舊社區新生態,潛力強大,你有興趣加入嗎?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 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本欄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