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因為政治腐敗,導致黃巾軍大叛亂,徒眾幾十萬,席捲八州,天下響應。百姓歌道:「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皇甫嵩因為大破黃巾軍,而威震天下。當時朝政日益混亂,天下虛耗困頓,曾當過信都令的閻忠就對皇甫嵩說:機不可失,將軍「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現在他功高震主,而主上昏庸,無法求安。如果廣招冀州士人,發七州之兵,誅殺宦官,祛除群凶,這樣功業成就,南面稱尊。閻忠這番話把皇甫嵩嚇了一跳,他說:創圖大功,非庸才可致。而且人未忘主,天不佑逆。圖謀反而致禍。不如效忠朝廷,守其臣節。閻忠看到奇策不被皇甫嵩採納就自己走掉了。
後來皇甫嵩因為得罪宦官,被收了兵權。到董卓秉政,就徵他入朝,想殺掉他。皇甫嵩要出發時,令史梁衍勸他以精兵迎天子,奉命討伐董卓,這樣董卓就可以被擒了。可嵩不聽,結果到京就被捕下獄了。後來因為他兒子和董卓求情才獲釋。范曄對此惋惜說︰「舍格天之大業,蹈匹夫之小諒,卒狼狽虎口,為智士笑。豈天之長斯亂也?何智勇之不忠甚乎!」如果皇甫嵩取漢而代之,可以避免後來的百年戰亂,也就不會有曹操等人的表演舞台了。
范曄在《後漢書.儒林列傳》裏又評論說:「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彊之臣,息其闚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議者……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眄,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者之攻,篤矣切矣。」看來書冊典籍有維護政權的作用。
對於曹操不篡漢的原因,呂思勉先生認為曹操是文武兼修的有志之士,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裏說明志的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談到他最大的心願是當事殷的周文王。夏侯惇勸他當皇帝,他又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因而他這種執守臣節,就是一種道德,其實對照張溫、皇甫嵩等人的情況也就明白他不稱帝的原因了。因而呂先生說封建時代的光明面是有公忠體國的文臣和舍死忘生的武士,曹操二者都齊備,他們生於封建時代的結束,也是時代光榮。後來道德淪喪,只有司馬懿一類武夫得勢了。還是李敖對此一針見血,說曹操這個讀書人是中了毒,是中了書本的毒。
而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時,也處於皇甫嵩的地位,可以取清而代之,可他還是沒有聽從部下的勸說而歸兵權於朝廷。這也是聖賢之書的道德約束力量。自隋唐以來科舉取士,學而優則仕,讀書人更盡心為朝廷服務了。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三十《元末殉難者多進士》條裏說,元代不重儒術,延祐時才開科取士,順帝時停兩科才恢復。當時進士很不受重視,即使這樣,他們的事跡都見於《元史》各本傳。因而趙翼認為:「諸人可謂不負科名者哉,而國家設科取士亦不徒矣。」不提倡讀書、不重視知識的政權,看來也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