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講到,香港向來都是金融災難前,資金最後一個停泊的避風港;1973、1997、2000、2007,每次香港都出現「災難前亢奮」,現在最理性的問題是,湧入的熱錢,究竟在甚麼時候才會流走?
歷史的教訓是,亢奮期為時三數個月,已經非常了不起。今次港股復活節就算捱過5月,打破五窮六絕的詛咒,也未必可以過暑假。現在只是強美元的初階,因為滙率轉變構成的新資產市場格局,需要時間醞釀,至今仍未反映出來。
消費者,總會選擇在減價的日子入市。雖說投機不同消費,但是「趁低吸納」這個概念,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可是在亢奮期,投機者卻會見到價錢上升而不問價追。「你都儍嘅!遲啲入咪仲貴囉,梗係早買早着,到個價夠高放咪賺囉」。
投機者在亢奮期能夠獲利,因為有人接火棒。為甚麼有人願意接火棒呢?因為後來者認為總有更多的後來者,會以更高的價錢去接貨。
「邊理得人家咁多?有人肯接咪得囉!」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叫投機者對自己的眼光和技巧評分,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投機者,都認為自己勝過市場的平均。數學上不可能人人都高於平均,換言之在投機者當中,高估自己能力者大有人在。畢竟,賭也好,投機也好,很少人相信純粹是運氣的遊戲;若非對自己有一定信心,也不會拿真金白銀出來博。諷刺是,最後的火棒持有人,總是最有信心那一群。
「個市咁旺,你係咪夠膽睇淡先?」坦白說,我不敢。但究竟上望還有多少空間?市升得急,但不代表升得多,更姑勿論是否能全身而退。賭和投機都是講值博率,這種日子,只宜極有紀律和心理質素高,懂得限注和止蝕的投機者。不過,偏偏就是像這種日子才會全民皆股,處處股神。
沒有死亡,又那有復活?記得97年的一次,樓市和股市雙雙在年中見頂,再插水。由1998年6月到1999年4月,港股在不足一年內升一倍,但還未夠和味,因為由1999年4月到2000年4月,港股再升至18400點。當餘溫散盡,香港資產市場也進入寒冬,一直等了七年,至2007,才生機再見。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