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亞投行還是中投行?(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是亞投行還是中投行?
(獨立研究員 徐子軒) - 徐子軒

本周亞投行(AIIB)的話題持續燃燒,越來越多的權威發言正描繪着這家銀行的本質,它似乎要將世界帶回上世紀的爭議,這是存在西方已久、好不容易逐漸克服的障礙,但趁着中國崛起又再度借屍還魂。讓我們先從亞投行的存在目的說起,依據中國官方的一致口徑,亞投行是對於世界銀行、亞開行(ADB)等機構的補充,基此,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的林毅夫,與現任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的朱民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均指出,亞投行和世界銀行、亞開行等組織最大的不同之處,即是在於並非以減貧為目標,而是投資準商業性的基礎建設。這個論點也得到了一些創始會員國的認可,例如印尼財長Brodjonegoro便直稱亞投行將專注於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像是發電站、海港和機場,農村道路或灌溉系統則留給世界銀行、亞開行等。
國際級或洲際級的銀行該投資甚麼?西方世界已歷經了多次辯論,在最初二戰結束,為了重建歐洲,西方世界領導的世銀集團,願意向未開發國家貸款,不是為了減貧,而是為了穩定原料來源或是大宗商品價格。這時期的借貸條件相當寬鬆,民主、人權和法治等條件不是貸款的考量重點。那些未開發、開發中國家多由強人主導,向世銀集團借錢以興建大型工業設施,推進其國家的工業化與GDP,西方世界也樂此不疲,因為利息相當可觀。這樣的情形持續了二十年左右,世人的觀念逐漸演變,發展經濟不再只是看樣板工程,更在乎的是如何減貧、如何使每個人都享有一定程度的福利。於是世銀集團等組織的放款條件漸趨嚴苛,民生與民權的保障都變成附加條款,甚至以結構性改革介入一國內政,確立該國是否符合借貸資格。
當然這些執行措施亦會出現許多問題,例如遭受當地力量抵抗、或是改革計劃本身有誤,使世銀集團等組織在放款上格外小心,堅持以高標準審視。此外,如前所述,基於發展的角度,世銀集團等組織更願意投資在減貧項目上,因為在不民主透明的國家,權貴集團控制着該國的基礎建設,尤其是水電等特許事業,若是外援投資這些項目,往往會被上下其手,人民難以獲益。像是哈薩克、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家來說,想要符合世銀集團的借貸資格並不容易,但對中國而言,此類問題根本不存在,怎麼藉着亞投行壯大自己、擴張影響力,才是北京念茲在茲的焦點。
在西方轉為衰弱的此刻,剛好映襯出亞投行的「明顯時代特徵」:西方價值既被中國抵制、又為西方忽視,為了生存,只好嘗試與虎謀皮。最明顯的便是英德法等國陸續申請加入亞投行,其目的決非和北京共築一個亞洲夢,而是着眼於中國內部龐大的市場。因為根據亞開行的估算,2010年至2020年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資金需求約為8兆美元,這亦是中國成立亞投行的官方宣傳。不過,誰最需要這些錢?答案就是中國,中國佔了預估的53%,也就是4兆美元。在中國大力扶植本土產業的當下,西方國家想要進入中國投資已經不如過去的方便容易,但透過白手套的亞投行,顯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尋租或「敲打」。而中國只花五百億即可吸引4兆美元的投資,誰是贏家不言而喻,這家銀行究竟是亞投行還是中投行,很快便可見真章。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