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國民黨敗於共產黨從大陸退守台灣後,60多年來兩岸在國際事務上因名份正統之爭不絕,大陸拚命貶低和矮化台灣。北京佔盡上風之後,又提防台灣借機變相「獨立」,搞「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故十分在乎台灣參與國際事務之名稱。
1971年台灣代表的中華民國被踢出聯合國,代之以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台灣又被逐出世界銀行;60年代末台灣有份參與創辦亞洲開發銀行(圖),但80年代中大陸要加入,礙於台灣是創始成員,北京無法將其趕走,於是逼台灣用「中國台北」名義留下。
目前台灣對外正式名稱,除對邦交國稱「中華民國」,駐非邦交國則稱「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在奧運會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稱「中華台北」,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稱「台澎金馬個別關稅區」(亦稱中華台北)。有北京涉台學者指,台灣堅持用「中華台北」的名稱參與亞投行,顯然是想彰顯其獨立的國際地位,這點北京再清楚不過,「亞投行是由北京主導的國際合作機構,當然不會給台灣機會去鑽這個空子」。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