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br>有一種資金叫熱錢 - 利世民

利字當頭:
有一種資金叫熱錢 - 利世民

從最基本的宏觀經濟學角度,熱錢就是那些撇除基本宏觀經濟因素,純粹因投機而流入和流出的資金。政客和官僚認為資金急速流入流出,對一個地方的民生有影響;這句話前設是投機資金會影響市民日常面對的價格。所以當公眾認為資金流入令樓價上升,政府就有政治壓力要出手干預。
股票作為另外一個重要的投機資產類別,要是因為資金流入而水漲船高,政府通常都不會反對,政客甚至會為全民股瘋暗地高興;只要證券商的槓桿風險受局限,不會擴張到整體金融系統。借開賭來讓草根階層對未來感到有希望,向來都是管治的最高手段之一;股市入場門檻低,香港股壇,自六十年代興起,乃世界級的公共賭場。
前輩們津津樂道1973股災,而我這一代就是1997、2000和2007。在我們最深層記憶中,四個股市大時代不單是股市大跌,還有災難前的亢奮。1973年,美國完全放棄金本位,觸發全球貨幣危機,各種資產成為儲蓄品;香港當年的股票,一樣被搶購。不過,歷史告訴我們,動盪的宏觀經濟環境,破壞企業盈利,所以這個周期真正勝出的資產,是明文的最後兩度防線,能源和黃金。當年搶入港股的熱錢,其實也是由1972年開始,維時其實只有幾個月。
1997和2000年,兩次都是新興市場熱錢現象,一次是地域性的,一次是概念性的。1995年初,恒指只有8000點左右,一直到1997年初13500點水平,兩年間升了69%,複合平均每個月升幅為2.2%。不過由1997年4月12000點水平到同年8月的16800點,四個月升四成,那才教人感到血脈沸騰,之後的都是歷史。
今次無論是環球的宏觀經濟狀況,以至各種市場現象,都跟97年非常相似。就像馬克吐溫所講: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說到底,都是熱錢現象。
香港一直以來都是金融災難前,資金最後湧入停泊的一個地方,1973、1997、2000和2007都如是。但話雖如此,我相信每一浪都比之前一個更波瀾壯闊。港股真正的大時代何時重臨,明天續談。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