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生活:遊荷李活道、磅巷公廁、百姓廟大學生帶隊 追尋歷史

蘋果生活:遊荷李活道、磅巷公廁、百姓廟
大學生帶隊 追尋歷史

【本報訊】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孩子的童年回憶,會是名店商場?還是金舖藥房?春風和煦,這天中學生跟隨大學生導賞員的步伐,走過曾經長滿榕樹的荷李活道、首個有淋浴設備的磅巷公廁、供奉客死異鄉者的百姓廟,在石階上尋覓上一代被輾碎的歷史,點滴積累對香港的歸屬感。組織文化導賞團的中大學者盼望這類活動可以令青年更了解我們生活的香港。
記者:張嘉雯

中學生專心聆聽大學生導賞員講解荷李活道文武廟的歷史。
朱家駿攝

古董街遊人很多,紅鬚綠眼,中間夾雜一群中三生的喧鬧聲;在卜公花園內,大學生導賞員講述100年前猶如伊波拉一樣的鼠疫;在磅巷公廁外,青澀的臉懂得了淋浴設備和衞生的重要性;在供奉華人靈位的百姓廟對街,來港謀生而客死異鄉的上一代苦力走過孩子的眼前;變成商場的元創坊底下,古老中央書院石牆留住了莘莘學子的靈魂。每個小節,都記載了豪宅和劏房的前身。

「港人有義務了解香港」

帶隊的Jason是42位受訓為導賞員的中大學生之一,曾到歐洲交流半年的Jason,參加過不少外地導賞團,「香港其實好值得話畀人哋聽,我哋生活咗廿幾年都唔知道呢啲嘢,有部份已經冇晒痕迹,希望可以透過口述,將歷史傳承落去」。
這天「跟團」的沙田蘇浙公學中三生尹婧悠認為今次旅程令她有機會真正接觸香港的過去,又指身為香港人,有義務了解香港的歷史;另一學生鍾煒峰則指行程令他增添對香港的歸屬感。他們的校長陳漢齡認為真實體驗比書本的學習令學生留下更深刻印象。
導賞團由中大博群計劃與文化導賞機構活現香港(Walk in Hong Kong)合辦,6條不同路線由中大學生與專業導賞員設計(見表),由去年10月至今已有7所中學、約800名中學生參與。

磅巷公廁旁的百姓廟,供奉了來港謀生而客死異鄉的苦力。

暫以新界區中學為對象

博群計劃高級項目主任梁啟智指,近年本土思潮興起,讓學生實地認識香港歷史非常重要,「當我哋話好愛香港嘅時候,其實香港係啲咩嚟㗎呢?可能香港本身係好多元化,甚至好多嘢係我哋本身都唔知」。
梁啟智指,計劃合作對象暫時以新界區中學為主,上環、灣仔藍屋、利東街、尖沙嘴清真寺、重慶大廈等地點,均是他們鮮會踏足的地方。有興趣參與計劃的中學,可與中大博群計劃聯絡,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