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香港股市連續3天大升,並創出每天逾2,000億元成交的驚人紀錄,比2007年「港股直通車」概念熱炒時更厲害。對港股的突然亢奮,有些人憂慮股市出現泡沫,有人擔心大鱷興風作浪威脅金融穩定,也有人擔心股市的「非理性亢奮」可能會扭曲市場及引發通脹。
毫無疑問,港股近幾天升勢及成交量的確相當驚人,也殺不少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不過,今次被視為大牛市的升市顯然不是一時的泡沫現象,而是資金加倍流入的徵兆。它不一定像2007年時那樣造成雞犬皆升的局面,但成交額增加,交投比以前暢旺,股市市值及規模壯大則將會成為長期現象。從政府到監管機構到小股民都有必要作好準備,一方面堅守國際市場規範及做法,另一方面增強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以應付新局面。
2007年時本地股市因「港股直通車」概念而大幅飆升,交投熾熱,恒生指數升至32,000點高位,有大企業主事人更樂觀的估計恒指可升至40,000點以上。可是,當年的「港股直通車」由始至終只是個概念,內地金融部門根本未有真正讓「北水南來」的規劃及政策,也沒有真正開放內地資金流向港股。在有概念沒資金的情況下,港股沒多久就打回原形,並因為金融海嘯而進一步下跌,部份上市公司大跌六、七成,有的到現在還未到「家鄉」,仍在低價徘徊。今次港股市況升溫卻不一樣,北京沒有提出甚麼聳動的概念,卻有一個又一個放水的計劃,包括「滬港通」及可能在今年內開通的「深港通」。
表面上看,每天百多億人民幣的滬港通額度不過是2,000億成交額的8%左右,影響該不會太大。問題是金融市場都是跟紅頂白的地方,「塘水滾塘魚」沒有新資金的市場即使不致陰乾也不會成為亮點,更不會吸引其他地方的資金湧入。相反,有新資金進場的地方則像磁石一樣把其他地方的資金吸納過來,像火上加油般把市道弄得更旺盛、更熾熱。上星期港股成交超過2,000億,比平日不足1,000億多一倍,部份是得力於內地新增資金,但也有不少是來湊熱鬧尋寶的資金。往下來滬港通的額度大有可能增加,再加上深港通落實,內地南來的資金肯定有增無減,進一步吸引其他地方的資金來港炒賣,令港股市值及市場規模不斷壯大,形成長期增長的良性循環。
更關鍵的是,北京新一輪經濟改革正是要資金、企業「走出去」,正是要鼓勵金融服務業發展,為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扮演更大角色創造條件。在這樣的考慮下,內地有必要進一步利用香港這個跟國際接軌的金融市場,借助香港市場累積在國際市場運作的經驗,建立有競爭力的金融企業、培養更多專門金融人才。換言之,進一步讓內地資金、企業參與港股市場將成為長期趨勢,港股未來一段時間肯定保持活躍及壯旺。
當然,任何經濟新政策或措施都有利有弊,內地資金及企業加強參與港股市場肯定帶來不少衝擊。從操作及技術層面而言,新增的大量成交將對整個交易系統造成壓力,從買賣到結算到資金流程能否保持暢順,是否需要提升硬件、軟件容量都是即時要解決的問題。
從政策及原則層面看,內地金融機構及投資者的習慣、投資文化及跟政府的關係都跟香港市場不一樣,內地A股常被視為政策市,受官方政策及消息動態左右,投資者對基本因素也不大重視。香港及國際市場則向來以基本因素、實質投資價值選股,如何保持香港原來的做法、如何避免港股A股化及跟國際市場脫鈎是重要課題。港股市場絕不能因資金增多而一面倒向北望,不然只會削弱香港市場的國際化程度及競爭力。
此外,政府、監管機構更需要竭力保持香港市場的公平公正,不能為了遷就「北水南來」而放寬監管準則或透明度,更不能為內地機構及投資者另訂遊戲規則,不然只會自毀長城,令香港金融中心地位褪色。
港股的確正在進入資金不斷上升的時代,但「北水」越多,香港越需要堅守國際標準、規範,越需要跟內地金融市場不一樣。只有這樣,香港才不會在資金潮下迷失,才能保住國際金融中心位置。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