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禁制下的才華 - 許禮平

樣板禁制下的才華 - 許禮平

香港藏近代書畫富而精者,以梅潔樓主人羅仲榮先生為最。
羅兄所收範圍頗廣,而「紅色題材」是其中一個專項(即解放以來,大小名家認真繪製反映新中國新貌的書畫作品)。羅兄是從八十年代中開始留意搜購中國書畫,雖然公務繁忙,仍樂此不疲。有時在倫敦街頭一邊截的士,一邊接聽北京拍賣現場電話,競投心儀佳作。由是日積月累,此一範疇之作品集得頗為可觀。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香港嘉德又曾將羅兄這收藏了四分一世紀的珍品,在藝術中心舉辦題為「河山色染──繪出新中國」大展。開幕之日筆者第一時間登展塲,也幾乎最後一個離場。每件作品都仔細欣賞,默默凝視,不禁浮想聯翩。其時天民樓主人葛師科先生在現場參觀,葛老的經歷和思維都極具歷史感,眼前的畫圖現實,在葛老而言,是「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那自然覽圖愴舊,能不慨然?筆者卻故意和葛老說,這些作品,該是見證了建國初的政治取向,和是那時代的文藝心態的紀錄了。
主辦者盧小姐問筆者最喜歡哪一件作品?我答都喜歡!最喜歡那件早已扛回寒齋。問者大惑,筆者解釋:羅兄這些作品,有許多得自嘉德。九十年代中北京嘉德有「1949~1979新中國美術作品」專場,羅兄陸續投得許多,幾乎都獨霸了,當拍到鷗洋《雛鷹展翅》時,這是我最心儀之作,急請大買家羅兄高抬貴手,他也很客氣真的禮讓,我才請得此名品回寒齋。昨日與羅兄閒聊時,我不忘再又叩謝。
故友陳德曦曾在南京藝術學院教畫畫,他見證過當時全國畫人物畫的都要臨摹《雛鷹展翅》的年代。連嘉德老總胡姸姸小姐幼時也臨摹過此作,足覘此畫除了本身所具的「藝術性」,也更被賦予當時的「樣板性」,以至今日產生的「歷史性」。前些年廣東美術館舉辦「回顧展」,也商借此作展出,數年間已借展兩次。王璜生館長還垂詢是否可以轉讓與美術館。但筆者仍然心愛此作的藝術性和歷史性,那只好敬謝厚愛了﹗
《雛鷹展翅》之作者鷗洋,原籍江西龍南,一九三七年生於武昌。一九六𤳙年廣州美院畢業,留校任教。夫婿楊之光亦廣州美院教授。
鷗洋原名歐陽美麗。八九十年代觀其本人果然美麗而其畫則亮麗,曾被譽為「將陽光帶進水墨畫中」。《雛》畫是其成名作。一九七三年被選入北京全國美展。一九七三、七四年間大量印刷,流通全國,所以知名度極高。
畫面九人,白髮老師傅持劍蹲下,領着一眾手執兵器的小朋友在聚看紅衣女孩舞劍,那一招「叉步反撩」,英姿勃發,曲盡其妙。右上端幾度「耶穌光」直射,顯得整個畫面「紅、光、亮」,這很合乎當時樣板戲之要求。
「應制詩」、「八股文」、「樣板戲」都是文化歷史上是壓抑性靈的東西,但唐詩的「江上數峰青」、尤侗的「臨去秋波那一轉」和鷗洋的《雛鷹展翅》,卻都是能在森嚴禁律中迸發才華的典範。巴金祈求過設立「文化大革命」的博物館,但沒人提出過設立「極左」文化博物館。如果要有這麼的一個博物館,那《雛鷹展翅》該是能適合作為一種代表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