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香港互聯網已死? - 宋漢生

創業作業:
香港互聯網已死? - 宋漢生

認識黃雅麗,是七、八年前的事,當時她是記者,我估應該是第一位關注香港startups這個題目的記者,訪問多到可以結集成書,她的一支筆,令好多行外人留意到本地startups,我好多朋友認識startups,都是由她的文章開始。
後來,她離開了報館,索性加入一間互聯網商會,更加全情投入地宣傳和支援startups,在過去幾年,她肯定是業界最有影響力推手之一。我曾打趣說,如果她參選IT界立法會,我會投她一票。其實是認真的。

不少人才用腳投了票

最近見面,她說看了兩篇創辦人寫的文章,一位從香港轉戰美國,另一位從香港轉戰大陸,兩文調子相近,都是指出在香港搞startup,是特別難有大成,她說讀了之後很不舒服。我諗,她本來就是香港startups大好友,現在見到有人,尤其是本來在港創業,後來出走的人,「唱衰」本地業界環境,糾結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一篇,說香港互聯網夕陽,已死,我看還是太偏愛香港startups了,講香港電影夕陽,製造業已死,合理。香港互聯網都未曾勁過、威過,又點能夠講走下坡?這些年不少做startups的人用腳投了票,去了美國,去了大陸,絕少公開討論當中原因,現在有兩位願意講,是好事,起碼應該是善意。
至於論點,其實是業界大家都知的:本土市場細、不夠投資人、留不住人才等等惡性循環的問題。可能直指「乜乜已死」太過搶,如果換個講法,說「要搞互聯網創業做到世界級大成,去矽谷或北京闖比留在香港有更大的機會」,就如講「要做世界票房電影巨星,去荷李活比留在三藩市有更大的機會」一樣,道理應該無甚爭議,甚至去到有點廢話的程度。
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對於搞世界級startups的土壤,都比不上矽谷、北京、特拉維夫,包括新加坡、台北、東京、芝加哥、斯德哥爾摩,香港只是芸芸中之一個,不是甚麼例外。非一線城市,都會時不時出到一些成績較顯著的startups,但只屬個別例子,就算投入幾多政府資源,都未見成為氣候。

有趣的是,其實要幫香港startups想辦法,與其死命諗點樣改善香港環境,倒不如諗點樣借用到一線城市的優勢,而其實根本就有本地startups,用不同方法去走這條路,只不過少公開分享,希望未來更多人公諸同好。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