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月底開始,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正式成為blog友,在Brookings Institution網絡開始寫blog,頭炮是他的拿手好戲:貨幣政策,題目〈Why are interest rates so low?〉(利率點解咁低?)更是非常吸引及合時,想多了解複雜多變又奇招百出的貨幣政策,想知道當前經濟焦點問題有何不同論點的話,伯南克的blog實在不能錯過。
當然,伯南克不是克魯明,沒有那份跳脫、抵死以至刻薄,行文仍是一板一眼溫文講理,貫徹他一貫的傳統學者型作風。然而,伯老沒有咄咄逼人或提出猛烈批評不代表他沒有point,更不意味他和稀泥。九八年他提出日本處於liquidity trap困局的文章同樣語不驚人甚至有點沉悶,但預見力驚人,比其他學者包括日本政府官員更早看到「日本病」的癥結。要是日本方面及早了解伯老的觀點,像他在金融海嘯後那樣及時大手筆量寬救市,日本也許可以避過二十年通縮的噩運。
今次伯老的「處男blog」以連續三篇網誌討論當前的超低息環境,言論雖然沒有甚麼激烈言詞,可針對性還是非常明顯,那就是要回應共和黨及其他人對聯儲局的攻擊,並間接為接任的耶倫等護航。
儘管伯老主政八年間成功令美國度過大蕭條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令美國比其他西方經濟體復元得更快更有力。但國會共和黨人對他始終批評不斷,認為他放水既不負責任又可能催生通脹,有的更指他大開印鈔機是在損害國際對美元的信心(debase the dollar)。伯老便借幾篇網誌解釋聯儲局雖然有設定短期利率的功能及權力,但真正令全球包括美國利率長期偏低的不是聯儲局或他自己,而是經濟基本因素,特別是全球儲蓄量遠超投資總額的現象。
根據伯老的解釋,二千年初聯儲局一度加息希望把利率帶回正常水平,但短期利率上升沒有帶動長期利率同樣上升,反而因為中國政府大手購買美國國債作外匯儲備而令利率包括按揭息率偏低,最終催生了樓市泡沫及後來的次按危機。所以他認為二千年初開始的低息環境是因為出現「Savings Glut」(儲蓄過剩)的情況。
到金融海嘯後情況也沒有改善,全球依然處於儲蓄過剩、投資不足的情況,從而令各國中央銀行根本沒有加息空間,反而得不斷放水希望為閒置資金找出路。不同的是海嘯後的罪魁禍首不再是中國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而是以出口強勁見稱的德國。近幾年德國的經常賬盈餘已高達GDP的6%,比全盛期的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偏偏這些巨額盈餘都只會藏在德國、瑞士銀行體系內避險,沒有作額外消費或投資。德國政府本身則厲行緊縮政策,不願以赤字刺激本國或歐元區經濟。再加上德國「強制」一眾歐豬各國勒緊肚皮還債,於是整個歐元區都在拚命儲蓄儲蓄,沒有多少人投資或消費。在資金需求極疲弱下,利率想不偏低甚至走向負數也不可能。
伯老的新網誌還有一段小插曲,他提到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的「停滯」(Secular Stagnation)觀點,但認為當前的超低息環境跟人口老化、總需求下降的「停滯」現象無關,而是一些主要經濟體如中國、德國的錯誤政策造成。伯老網誌一出即時引來薩默斯回應,指國際儲蓄過剩固然令利率走低,但多個國家持續需求不足也是事實,所以「停滯」理論還是不能否定。兩人都是高手,自然不會纏鬥不休,簡單來個agree to disagree就好停手。
但不管誰勝誰負,單看高手在網上過招已是一樂也!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