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哮喘是兒童常見呼吸道疾病,不少家長因誤解西藥類固醇治療副作用多,轉而嘗試中藥、針灸、氣功等另類療法,但中文大學專家分析逾100份科學研究,發現針對哮喘的另類治療大多無科研實證,只有中藥麻黃、人參、銀杏及甘草證實具有提升肺功能或減輕哮喘症狀效用;坊間聲稱可改善哮喘的「神物」鱷魚肉,則未有任何研究提及。
記者:鍾麗霞
研究由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進行,他回顧全球逾100份醫學研究數據,分析常用於治療哮喘的10多種另類治療,包括維他命A、C、D及E、魚油、中藥、日本漢方醫學、針灸、自然療法、按摩、服食自然產品、進補、戒口、氣功、太極、瑜伽、冥想及物理治療等的功效。
切勿自行執藥
結果發現除了少數中藥及漢方醫學外,大部份另類治療並無科學研究實證其功效。韓指,即使一些坊間深信不疑的哮喘食療,如本港患者常用的鱷魚肉,也沒有醫學研究提及成效。物理治療及運動,雖然有研究顯示可改善肺部功能,但未見可實質減輕症狀。
研究分析顯示,含麻黃、人參、銀杏及甘草的中藥方,如玉屏風散、定喘湯,以及常用於治療哮喘含甘草、苦參及靈芝的藥方「ASHMI」,應具有治療哮喘的功效。韓舉例,其中一項研究是比較ASHMI與類固醇的療效,92名病人分兩組接受治療,結果發現兩組人的病情均獲得顯著改善,雖然使用類固醇一組病情控制相對較理想,但有藥物副作用,使用ASHMI治療的病人則類固醇水平正常,建議可進一步研究將ASHMI用於治療嚴重哮喘。
本港兒童因哮喘控制未如理想,嚴重病發需在深切治療部留醫的個案有增加趨勢,韓估計,以往每年約有20至30宗相關個案,但近年病例似乎倍增。他說,嚴重哮喘入院個案不少與家長誤信另類治療或偏方有關。他提醒,近日天氣反覆,若發現子女的傷風感冒兩周或以上未癒,睡覺時又發出喘鳴聲音,很大機會是哮喘發作,應及早求診。哮喘兒童若要接受中藥治療,家長宜先諮詢醫生意見,並接受中醫評估,切勿自行執藥及停服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