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當有一天,這個城市不再有論壇,每周日涼亭樹下再沒人論政,所有聲音要經過篩選才能發出,大家都沒所謂的時候,一手促成《城市論壇》誕生的廣播處前處長張敏儀說,毋須待23條立法,香港那道自由城牆已經倒下,「《城市論壇》係香港言論自由嘅指標」。
剛從加拿大返港的張敏儀,趕及見證明天港台節目《城市論壇》35周年,她以不在其位而婉拒舊同事邀約出席紀念活動,但接受本報訪問時,談舊事仍見激情。35年前,她時任港台電視部,眼見香港經濟起飛,社會漸趨成熟,建議定期在維園舉行《城市論壇》,讓市民發表意見,但遭當時的警務處處長極力反對,「話涉及非法集會,一定會暴動」。
高官特首濫用言論自由
她據理力爭,《城市論壇》終於1980年4月13日在滂沱大雨中首播,節目首5年最難捱,經常遇到冷場,「要搵中學生做觀眾,偶然先至有一、兩名市民」。
她說隨《中英聯合聲明》落實,立法局首次引進間選,司徒華、李柱銘等相繼出席論壇,維園涼亭開始熱鬧起來。1991年民主派在立法局選舉大勝,「民主呼聲好高」,她更樂見出現「維園阿伯」,各路聲音百花齊放。
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至1997年香港回歸,是香港人覺醒之路,也是《城市論壇》成長之途,「香港人由唔講嘢到咁多嘢講,識得珍惜言論自由」。但她說近年不少傳媒、網台以至高官特首,沒理會其身份權位,濫用言論自由,「講嘢冇邏輯,講好多指鹿為馬嘅歪理。你問佢做乜咁講,佢就話佢都有言論自由」。
她說當下的香港,獨立敢言的時事評論員越來越少,傳媒歸邊,也令新聞自由越趨嚴峻,23條今天欲捲土重來,她仍記得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說過:「23條就似有把刀喺你頭上」,但很多人忘記了以言入罪的可怕,「大家都唔記得咗劉曉波,我日日都諗起佢」。
過去10年,《城市論壇》面對空凳風波、建制派杯葛,主持謝志峰都鎮得住場,但今年要退下火線。她最欣賞謝的堅持和威信,希望他可以繼續做。
張敏儀表示,一國兩制下最重要是言論自由,《城市論壇》也是香港言論自由的指標,「當有一日,唔可以再做《城市論壇》,或者好似特首諮詢會咁,觀眾要經過篩選先可以參加,你就知道有分別」。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