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識飲惜食】
多得近年本土文化興起,小販才引起關注。有些力撐小販的人年紀很輕,年輕得恐怕沒在荔園門前吃過橙色滷味,沒在寶聲戲院前啃過蒸粟米。
那他們究竟支持甚麼?不只於懷舊,不限於保育,年輕人支持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不為租金綑綁、遠離地產霸權、沒有連鎖化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一種可以想做就做,不做白不做,能夠表達自己態度的生活方式。剛好這樣的理想跟小販特質不謀而合。於是,舊酒新瓶,木頭車變成designer piece,魚蛋炸大腸改成cocktail、咖啡,目不識丁的中年人換成讀飽書的年輕人。
香港小販的故事,似乎還未完結。
小販,還是pop up store?
型。新生代做任何事情,首要條件就是「型」。型到能放上fb、IG炫耀,按完讚開心share。
Y cocktail & mocktail這輛水吧車稱得上型英帥!一個長方形大木箱,箱底裝嵌了四個爬山單車輪,開檔時兩邊車身的木條可以升高變成一個個層架,用來放杯和調酒用的試管,車身則露出藍色的亞加力膠,中間Y字招牌後面,更加裝了LED,真的好鬼醒目!這車由念室內設計的Jeffrey設計,「這設計帶現代主義的味道,以直線橫線為主要線條,講求實用性,所以設計時以可以變形為概念,像現在一樣可以細變大,增加可以用的地方。」Jeffrey娓娓道來。
我是第一次聽見小販車帶有如此明確的設計美學,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如此具規模地經營一門流動生意,因為除Jeffrey外,Y的「股東」還有另外四位大學大專的同學。Tracy負責行政和對外聯絡;Samson負責拍攝和宣傳;Bon負責採購;阿銘負責產品研發和生產。分工就像家正常公司般仔細,我問每個問題,都有專責的同學來回答,訪問過後電郵還傳來一個精美的公司簡介!叫我覺得既好笑又好生佩服,覺得青春真好。財爺建議的美食車,據聞成本大約七十萬。同學們這架小販車則花了三星期時間在家山寨式製造,鋸鐵𠝹木,成本不過六千元,他們就可以做起生意來了。
流動性強 迎合Y世代顧客
Y cocktail & mocktail出沒在各市集和大專院校,同學們半工讀,現在主要賣沒酒精成份的mocktail。「看見貢茶這麼流行,就覺得速飲文化是一門生意。但不想來來去去都是賣珍珠奶茶這麼悶,於是想到了賣cocktail和mocktail。把酒吧帶到一個易接觸的層面,讓大家都可以輕鬆一下,享受生活。」Tracy答道。選擇以這方式來經營,一來是因為成本低,二來是貪圖它的流動性。「我們可以選擇出現的地方,更主動和明確地接觸到我們target的Y世代顧客。而且可以和不同團體合作,例如到展覽、到音樂會、到手工市集擺檔。」負責對外工作的Tracy再答。
可是說到Y cocktail & mocktail的屬性,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不是負責宣傳的同學,都加把口強調自己不是小販,他們把自己定性為pop up store、mobile store。「和小販的分別在哪?」我問。「不同。小販為的是生計,他們賣的是普通的東西,沒有一個特定概念。Y cocktail & mocktail則是一個品牌,有自己的理念,賣的不只是飲品,還有叫人享受生活的態度。」同學們如此解讀。我的理解則是他們把小販重新演繹,然而怎樣理解並不重要,重要的這城市多了另一種獨特的選擇。
(facebook:Y Cocktail & Mocktail)
單車,同時又是咖啡站!
thisway cafe主人是個擁有特別名字的女孩子,女孩子叫Otherway,注定她走的是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比起Y,thisway cafe成立得更早。Otherway也是念設計的學生,畢業功課是建立一個咖啡品牌,後來想想外國也很流行coffee bike呀!怎麼不索性把功課變成現實?於是她改裝單車,請木工朋友幫忙一起製作一個大木架,兩件組件合體後,就是她的流動咖啡店,成本才五千。她的車子不大,卻有擋太陽用的布簾,有可以收放的層板,前面一塊黑板正好寫上店名。木色的設計看來很漂亮,很有日系的味道。Otherway賣的是手沖咖啡,所用的咖啡壺、濾壺一一都是她精挑過的。她的車子泊好以後,總是好看得叫人忍不住停下來望望。「其實我也是個小販呀!只不過我的小販車漂亮一點,用心佈置過,而且有我自己風格而已。為甚麼大家會覺得我的咖啡很有型而覺得賣魚蛋很不衞生呢?其實都不過是形象問題罷了!只要將來的小販車個性明顯一點,小販便不會再被人認為是影響市容。」Otherway說道。
為自由生活做小販
Otherway重視小販這本土情懷,連帶她的小小咖啡車亦在意本土特色。她的咖啡豆是向本地的烘焙師買入的,招牌咖啡是向茶餐廳「茶走」致敬的啡走,就是咖啡加煉奶,這輛咖啡車還不時兼賣香港手作人的手作仔。
現在她主要也是出沒於市集擺檔,畢竟她還是無牌的。雖然不能堂堂正正擺檔,也有過大熱天時推着車子差點中暑的經驗,可是Otherway還是喜歡當小販。「以前的人當小販,可能是為了生活別無選擇。現在的年輕人,則反過來是為了生活而選擇做小販。做小販讓我們可以訂立自己的時間表,工作不用太長時間,私人時間可以多一點,而且可以選擇賣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別人分享自己喜好。」Otherway說穿了,小販的生活,其實就是自由。
也許,我們的政府,從來都不是真的怕小販影響衞生和市容,而是怕我們明白,自由選擇是多麼美好。
(facebook:thisway)
後記
小販故事系列今天擱筆於此。
過去一個月,我們採訪到的小販很少,被拒絕的情況很多。小販們不是大奸大惡,卻總是驚弓之鳥一樣,徨徨終日地覓尋生計。我們從來沒有否認小販阻街和衞生的問題,只是我們不認為這兩個理由有力得要把小販趕盡殺絕。這樣做,是因噎廢食。反之,我們看到小販價值。小販令城市有多元選擇,平衡了大財團的壟斷,讓低下階層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亦令我們感受到久違了的人情味。這些優點,都比小販的壞處重要得多,這是我們撰寫小販系列的初衷。
今天,小販故事就此打住。但希望香港小販能走的路,還長着。
記者:陳詠敏
攝影:伍慶泉、譚建章、黃子偉
編輯:陳漢榮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