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的精神 - 古德明

「獅子山下」的精神 - 古德明

上月中旬,兩則新聞同時見報。一是香港市民陳小姐赴日本遊玩,大快口腹,不意食骨在喉,突告昏厥,多日不醒,家人既無力負擔日本醫療費用,又乏錢送她回港治療,彷徨之餘,哀哀求援:「我們只能希望善心人慷慨解囊,救燃眉之急。」他們終於籌得幾十萬元。
另一則新聞,則是山東焊接工人吳先生從新加坡經香港回鄉,不意錯過一班飛機,坐困香港機場,客囊金盡:他在新加坡辛苦賺得的七千多元,早已寄給父母治病。他於是一聲不響,上公共洗手間取自來水解渴,以所攜電飯煲、白米,做飯療飢,只有鹹菜佐膳,直到兩天之後登上飛機回家去。香港新聞報道錄下了一句旁觀者評語:「哈哈哈,在機場做飯,真搞笑,真神奇!」
我長於貧家,家教是「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當年,「遊埠」是富翁玩意;今天,旅遊業發達,到外地遊覽固然不必廣有金銀,但我至今只是去過一次「遊埠」,也無非少年時去臺灣慶祝雙十而已。我知道只有鹹菜佐膳的滋味,更知道「有日思無日」,所以,幾十年來,雖不富有,卻從不向人作寒乞之聲。這是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也是流行曲《獅子山下》說的一九六零年代香港人自食其力精神。
今天,新香港人常以「獅子山下」精神自豪,卑視他們所謂「中國人」。他們大概不會撫心自問,上述兩則新聞,那一則是《獅子山下》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