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水 - 陶傑

大洪水 - 陶傑

自由行炒貴了香港房地產之後,又輪到「滬港通」瘋炒香港股市。
「滬港通」一天由大陸進來的熱錢配額,才一百○五億,為何一天香港股市成交額三千億?其中大鱷借勢推送,小農羊群心理的散戶盲跟,泡沫就這樣催大。
香港的股市,成為中國熱錢海嘯淹沒的一個試點。僅是開始而已,中國準備用熱錢改變世界經濟的結構,野心很大,下一步,想倫敦和紐約的股市,也跟隨香港。大陸不斷印鈔,湧進香港的熱資,是一團巨大的數字。中國經濟聲稱由「三駕馬車」來牽動:第一是製造業出口,第二是國內消費,第三是國家的基建投資。
正常的西方國家,如德國,也有三駕馬車,但是三匹馬的馬力都要正常分配──出口帶動的經濟增長,應該最多,因為出口代表真正的技術和生產實力。德國的出口,全是汽車和高科技產品,因為日耳曼民族的智力和創造力的質素,全球數一數二,德國能擔得起歐盟,就是這個道理。
中國的出口,以廉價勞工的衣褲玩具為主,漸升級為電器。有人說「一孩政策」的人口紅利即將耗盡,但這一樣要幾十年。國家不斷發鈔,人工成本會跟通脹一起上升。中國要不斷為產品升台階,由電器到電視、電腦、汽車,還要從製造轉型為設計。這匹馬,西方不看好,總算還是最正常的環。
然後是內需。因為制度畸形,醫療教育沒有保障,父母要儲錢防老病、養育小孩,民間不敢亂花錢,上層的貪官和民企暴發戶,因地產泡沫的帶動,都敢亂花,一旦「反貪腐」,房地產緩滯,內需又馬上剎下來。這第二匹馬,又是一匹病馬。
剩下來的,只有靠「保八」之類的中央政府指令,各地政府增加基建了,二○一一年到一三年,中國耗用的水泥四十六億噸,多於美國二十世紀共一百年的水泥消費,因為各層官僚有得上下其手揩油,「基建」這匹馬,一駒獨放,大量「鬼域」的建築浪費出現。西方說:中國的交通運輸網比印度發達,但印度的民主制度不同中國的財權集中制:基建氾濫、環境生態受破壞,長遠的副作用比缺乏公路運輸網的印度,更為惡劣。
但是中國人很奇怪:跟遠輸落後的印度相比,覺得自己很優越;當西方的經濟學家,如諾貝爾得獎人克魯明指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不可以基建佔有超過一半的比例份額,中國人又意識到,原來印度比中國正常。
現在,又推動「農村城鎮化」,即是基建比重還要加大了。另一方面,熱資充斥,不敢由貪官拿到澳門去賭了,帶動股市瘋飆,這樣的局面,相當偏激而瘋狂。但沒有辦法,控制不住。香港在中國大門口,洪水傾瀉,就在錢湖中沒頂了。這就是共產黨「革命先烈」當初夢想建成的天堂?這就不知道了。香港的學生,可以問問他們的「國民教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