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剩0.5% 月全食疑詐糊

食剩0.5% 月全食疑詐糊

【本報訊】上周六的「血月」月全食,或只是月偏食。香港、台灣和日本的天文愛好者上周六在全食階段「食甚」前後,拍攝的月亮照片都看到上方有一條光帶,有別於過去月全食;香港天文學會昨指,當晚月球有0.5%月面被「食剩」,與美國天文學家所預計一樣,因此斷言僅是一次接近全食的月偏食。
天文台和太空館都指上周六下午5時開始的月食是一次月全食,並列出僅在月全食時才有的三個階段食既(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一刻)、食甚(月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瞬間)和生光(月球開始離開地球本影一刻)。三個階段由當晚7時54分至8時06分,月球呈現月紅色。

月球上方有一條光帶

不過美國著名天文雜誌《Sky & Telescope》上周五刊出文章,引述芝加哥天文學家柯特.倫茲(Curt Renz)指上周六月食高峯階段,地球本影只覆蓋99.5%月面,因此僅為月偏食,倫茲指權威機構計算時,忽略地球並非完美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所致。
香港天文學會外務副會長吳偉堅翻查他與其他天文愛好者所拍攝的相片,也發現最近食甚時、即8時01分除了看到本影大氣紅色頻帶及臭氧紫色頻帶,還看到疑似生光現象,得出地球本影掩蓋月面99.5%,與倫茲計算一樣。
上周六的月全食被喻為去年至今年「連環四全食」第三食,天文學會掩星組組長余惠俊指,這次實際觀測結果顯示四連食「斷咗」,「大家食詐糊!」資深天文愛好者劉佳能稱,台灣和日本天文愛好者及他當晚所拍攝的月食相片,都可看到月球上方有一條光帶,因此他也認同只是一次月偏食。
但天文台科學主任何宇恒昨稱天文台根據美國海軍天文台及英國皇家航海曆書局數據,運用世界權威機構軟件計算,確定這次是月全食。他指月食時月球一端十分靠近地球半影,故拍攝出來的相片見到該處較光,他指軟件已計算地球偏向橢圓形的因素。
■記者倪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