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強美元的危機 - 利世民

利字當頭:強美元的危機 - 利世民

長假期沒有甚麼作為,便嘗試整理那本一直只聞樓梯響的《亞洲金融風暴2.0》的手稿。去年底,編輯認為這個題目「不合時宜」,到今日我怕趕不及在風暴到來前寫成,前後才半年光景。事實上,97年一役,由第二季的亢奮到第四季恐慌,香港由天堂折墮進地獄,也只不過半年多。
熟讀歷史,就知道所謂市場情緒,有如無定向風,前瞻價值甚低。整理手稿同時,我也順便觀察近來輿論;有人說,因為聯儲局暫不加息,香港宏觀經濟格局不會有明顯變化,各種資產價格膨脹也會繼續下去。
過份簡化地以為央行寬鬆就自然令資產價格膨脹,衍生出一連串美麗的誤會,例如以為只要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有央行在進行寬鬆貨幣政策,香港就不用擔心樓價泡沫有爆破的一天。
請恕我不勝其煩地再重複:聯儲局就算在第三季前不會加息,但由於歐、日和其他主要工業國都極有可能趨向更寬鬆貨幣政策,美元滙率甚有可能比現在更強。事實上,水喉開多大不是重點,真正問題是錢流向甚麼地方,買甚麼資產。
許多人以為利率主宰資產價格,事實上滙率兌資產價格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令我感到奇怪是當日圓明顯轉弱時,吸引了一群香港投機者隔山買牛;他們甚至借不到日圓,要在香港借錢再轉成日圓,也一樣要炒一轉。可是同一群人,卻見不到美元轉強,意味着的危機。
從客觀證據邏輯地推論,結論是以美元作為計價單位的資產,現在風險已經甚高,值博率低。偏偏人不是理性的動物,對未來的預期,往往建基於自身的身份認同。有物業在手的,自然會希望並認為樓價就算不會上升,也不會下跌,有股票在手的人,心態亦如是。
另一邊廂無產階級看淡,則被「資產階級」摘責為立心不良,夢想地球停轉來等他們上車。當價格預期變成身份對立,定義上就是非理性。其實樓市有沒有泡沫,幾時爆破,重點永遠都是守護自己的持貨能力。眼中見到外在因素而看不見自己的狀況,是多數人失去預期的最大原因。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