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瑩與蘇慶和的公開決裂,對市建局、兩位當事人甚至梁特首都沒有好處,是名副其實的「眾敗俱傷」。
譚小瑩六月約滿,本可「好頭好尾」以不續約為由低調離開,令事件不會鬧大;但她在市建局工作已達九年,還要選擇在最後關頭,以這個「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方式辭職明志,足見她個人的不滿程度。以這麼決絕的方式告別市建局,譚小瑩應早有心理準備,即使個人能力再高,他日要加入其他公營機構或私人企業,機會也不大,因為不論特區政府或地產商,對譚小瑩的個人對市建局的信念和堅持未必認同。自行創業或出任項目顧問也許是另一出路,但香港的地產及發展商早已「自成一國」,若要奮力再次打進他們的圈子,當事人又何必當初!
譚小瑩還未到退休之齡,卻可能因這次憤然辭職而提早退休,到底是為了甚麼原因?據她的說法,是因為與蘇慶和主席對市建局的理念、使命和方向有基本的分歧。市建局早有清楚的理念和使命,更有董事局監察指揮未來的方向,蘇譚不可能各走極端,況且市建局的日常運作一如政府部門,有規有矩有板有眼,政策須由委員會通過,執行則有系統過程清楚分工,即使主席與總監信念不同,有了決定便可付諸實行。就以應否聘請田生地產為例,內部必會先作詳細討論,然後再交由董事局批准,因為除了涉及政策及效率,傳媒反應及公眾形象也應在考慮之列。
因此,譚小瑩忍無可忍絕不可能因為「務虛」的機構定位、企業使命或服務理念分歧而導致,只會是因為「務實」的具體決定或工作無法執行而寧願請辭。
今天香港不論公私營機構,還有多少打工仔可以有這樣的風骨和選擇?放眼四看,數目肯定不多,尤以年輕一代為然。公營機構的決策及管理層,越來越多由建制派出任,更不可能出現這個人才及情況。譚小瑩堅持市建局不能只做發展商,又或是為發展商收地的經紀,這個說法不只令她站上了道德高地,更是立於不敗之地,公眾不可能不拍掌支持。反之蘇慶和作為市建局主席及她的上司,卻隨時可能把個人及市建局的形象全部斷送。
蘇慶和曾在多家公私營機構任職,其中包括地鐵、房協、領匯及多家地產商。他一貫的經營哲學到底是甚麼,如今終於一目瞭然。為私人企業及上市公司打工,首要工作當然是要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為公營機構及直接影響民生的公共事業效忠出謀獻計,是否也要同時顧及公眾的利益及企業的社會責任,近年已成熱門話題。蘇慶和把自己與譚小瑩的分歧定性為「處理財政問題」的不同,自辯減少虧蝕是管理責任及個人抱負,本來言之成理無可厚非,但這樣的分歧斷不可能擴大至譚小瑩的非走不可,因為減少虧蝕本應也是譚小瑩的責任。
蘇慶和要減少市建局的虧蝕,所用方法一定不為譚小瑩接受,雙方的分歧才會弄至一發不可收拾,而這些方法,也一定是地產發展商常用方法,所以譚小瑩才會把市建局的理念、使命和方向再一次提醒公眾。市建局明知譚小瑩一定不會收回成命,還要一致通過加以挽留,可見沒有人敢公開或暗地承認,今天的市建局經已偏離了當初政府成立的目的,甚至希望能自負盈虧,獨立於政府之外。亦正因為如此,即使市建局內不少「梁粉」,也沒有幾位敢公開出來支持蘇慶和的說法,因為公眾的立場和取態應屬一面倒。
推而廣之,倘若蘇慶和他朝離任,政府將會更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繼任人,因為張震遠林鄭月娥的夢幻組合可一不可再,新人隨時內外都會遇到不可預知的人事問題。
市建局的工作對政府及地產界影響極大,有興趣被委任的人一定不少,政府挑選甚麼人入局,表面自然力求平衡,因此主席的作用至為關鍵,譚小瑩的繼任人當不容有失,不過由於不少蘇、譚兩人的分歧經已曝光,市建局的工作更受公眾注視和監察,譚小瑩的信念,或會因此而能再多堅持一會,直至公眾淡忘為止。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