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金所國際板 外資冷待

滬金所國際板 外資冷待

【記者周家誠報道】開放外資參與的上海黃金交易所國際板試點已運行半年,世界黃金協會遠東區董事總經理鄭良豪接受訪問時表示,該平台國際參與仍然不足,定價目前仍難反映區域供求;人民幣尚未國際化亦窒礙參與。

黃金協會嫌定價本土化

鄭良豪表示,該交易所試點允許以離岸人民幣(CNH)結算,國際會員及客人設專有賬戶,與自貿區離岸賬概念相似,屬變相放寬資本賬管制,惟嚴格限制資金在交易所使用。另外,交易視乎企業人幣頭寸,而人幣未能自由兌換則有所阻礙。加上現時參與國際機構如銀行、金商及經紀並不足,上海黃金定價仍然十分「本土化」,難反映區域供求實況。
中國現時屬第二大黃金需求國,鄭良豪提到2013年金價大跌,中國大媽瘋搶黃金推高需求至1,300噸,而去年黃金需求則回復正常至800噸。雖然中國經濟放緩減昂貴產品需求、內地反貪持續,但他認為市場經已消化,估計今年需求與去年相若,「中國人嫁娶都要買金飾,係情感上需要,30歲至50歲鍾意買金飾,50歲以上大媽鍾意買金條保值,需求一直喺度」。
鄭良豪認為,撇除近年衍生市場對金價做成的波動,黃金價格在環球資金氾濫下,長遠將會帶起通脹托高金價,加上現時金價約1,200美元已貼近「成本價」。他引述統計,指有五成黃金需求來自首飾、三成為投資、兩成則為央行儲備及工業需求。
人行黃金儲備水平惹人關注,雖然該行數據顯示過去6年維持1,054噸水平,但鄭良豪估計,中國本土生產黃金量每年為400噸,而每年全國黃金需求則為800噸,需要靠進口來滿足,而黃金主要入口地香港去年轉運至內地的黃金為751噸,計算之下有351噸入口內地後「無疾而終」,「有人覺得人行密密買黃金,但另一解釋係黃金流入影子經濟,特別是有企業透過抵押黃金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