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靚籽】零浪費設計 先學好砌圖

【扮靚籽】零浪費設計 先學好砌圖

【扮靚籽:潮界開眼】

每製造一件衣服,平均會浪費15%的布料,美國每年超過30公斤的布料被拋到堆田區,環保潮流是時裝設計的必然的大走勢。讓香港人先認識Zero Waste Fashion的是Johanna Ho,將二手衣物改造、在剪材、用料上花心思,在製造過程中達至零浪費。不過,Zero Waste這個概念在香港,就像一個不會長大的胚胎一樣。相反,紐約在這方面一直走得最前。我遠赴紐約訪問設計師Timo Rissanen,他是第一個研究Zero Waste Fashion,而且將其變成一門學科。他說:「課程開辦5年,年輕人越來關注環保議題。甚至在學院裏隨意問一位學生,他們都能說出幾位零浪費設計師的名字。」你可以嗎?

當我在工作室裏看見Timo Rissanen,他正在努力砌砌圖,十數塊不規則的小塊,最後拼揍成一個長方形。這時,我才留意到他身穿的牛仔恤衫,一片深,一片淺,正由那些不規則的小塊縫合起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幅砌圖是一幅紙樣。」Timo解說:「零浪費設計最花時間的部份不是設計,因為靈感一到,就輕易地畫好一幅草圖,卻花最多精力計算,紙樣上如何不浪費一分一吋。然後選好心水布料,又要有寬度剛好的布才行。」所以,他畫出來的紙樣,就像一幅砌圖,不留半吋空間。零浪費設計,應否歸於數學系的門下?Timo笑言:「在我教學生涯裏,通常數學差的同學,反而做得更好。」不過,他自己的確是一名砌圖達人。

他向我展示2007年時第一條以零浪費原則製作的一條牛仔褲,是他的就讀博士時的畢業功課。坦白說,是一條很普通的牛仔褲,而且有點MK……幸好,不用我說出口,他已說:「就是因為我計錯數,結果腰位太高,而且不太稱身,這條褲太失敗了。」雖然如此,這份功課拿了高分,因為他將不可能變為可能。Timo是芬蘭人,20歲時因為喜愛大自然,到澳洲讀時裝設計。當時我深受一位法國設計師Madeleine Vionnet啟發,「當時沒有zero waste的概念,不過在Madeleine的設計中,你感受到她對布料的尊重,運用複雜的紙樣,盡量減少布料的浪費。」後期活躍於30至50年代的美籍設計師Claire Maccardell,就是參考Madeleine的剪材技巧,將這種設計技巧運用於美國成衣大眾市場,「她幾乎做到zero waste了。」於是,Timo開始從以上兩位早期設計師以及John Galliano的設計中研究零浪費設計的可能性。2004年,他將這個研究用來申請碩士學位,學校還破格收他為博士生。他說:「當時面試時,教授問我:『真的可行嗎?』我吞吞吐吐地回答:『得掛!』萬一失敗,恐怕難以畢業,哈哈!」結果,就做了一條失敗的高腰褲,而且New York Times曾有報導過。未有成衣之前,做衫的人都愛布料,印度民族服和日本和服其實都是zero waste做法,後來變化成披搭風格,都是另一種零浪費設計技巧。不過,Timo說:「不過,男人都不喜歡披搭這類型的drappy things,所以我還是喜歡從紙樣上玩技巧,要展示到我的肌肉感才行。」就像他身穿的貼身牛仔恤衫,難度極高,利用不用形狀的小塊拼湊出來,除了剛好用盡布料,而且令身形每塊肌肉更立體,「要做到立體的效果,需要更多小布拼湊縫合,成本更高,有人亦批評這件恤衫的設計過於複雜。」

2010年他到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任教時裝設計,主動提出開設零浪費設計課程,「其實都有報讀zero waste design的學生都不知道是甚麼就裡就來上課了,這群具冒險精神的學生,定必青出於藍。」他解說,因為零浪費設計需要冒險,「即使畫出紙樣,但你永遠想像不到出來的效果是怎樣。」課程開辦初期,可以說是弄得一團糟,「教學生難,向老師傳授教授方法更難。究竟是教數學,還是教設計呢?我也曾經疑惑。」他又說,「起初好害怕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失敗而浪費布料,限制他們依從我的方法。後來開放自己,開放他們,原來零浪費的設計空間很大。」第一屆畢業生就引起時裝界的關注,有一些學生像Janelle Abbot在美國經已打出名堂,「最深刻的是,她常和我唱反調,不會先設計紙樣,結果在錯誤的地方上補了又補,弄得衣服很重,但效果意外地有趣。」還有些學生進到不同公司工作,讓公司認識到Zero Waste Design,主動聯絡Timo請他做顧問,這讓他感到自己的教學充滿意義。他說課程開辦5年,看到學生的轉變,「他們不但專注設計,看出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甚至舉辦一個零浪費時裝設計的講座,建築學系、室內設計學系的同學都來參與。」
Zero Waste 設計發展未夠10年,但紐約一直走在最前,全因是一群設計師深信集思廣益。2011年Timo Rissanen與紐西蘭設計師Holly McQuillan舉辦零浪費設計展覽「Yield」,集合多位Zero waste designer,引起業界關注。

Timo Rissanen,紐約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助理教授,花了8年時間研究Zero Waste Design,第一位在紐約將其變成學科。

紙樣設計是零浪費設計其中一個方法,目的是盡用布料每一分吋,所以看上去像砌圖。

這是Timo穿牛仔恤衫的紙樣衣袖部份。

利用小塊拼湊出衣服,除了要做到零浪費之外,要能配合體形肌肉美態就更難。

2007博士學位畢業功課,第一次利用零浪費原則製作一條褲,做得不稱身。

兩年後,改進不少,不過,依然太高腰。

另一件zero waste design的作品。他說:「本來為丈夫設計,可惜他變得大肚腩,穿不上。」

Timo喜歡zero waste design,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很愛布料。這是從婆婆家偷下來的窗簾,「喜歡它被陽光洗刷成一深一淺的條紋。」

零浪費設計功臣

1. Madeleine Vionnet

提到Zero Waste 設計,不能不提19至20世紀初的法國高級訂製時裝設計師Madeleine Vionnet,鬆身披搭的長裙是她設計的標誌,將女性從維多利亞時期的腰封解放出來。而她的設計,是不會浪費材料,只是當時未有Zero Waste的概念出現。

2. Claire McCardell

Claire McCardell 活躍於30至50年代的美籍設計師,是奠定「American look」的重要人物。因為她極珍惜每一塊布,其設計幾乎做到零浪費,而且將自己的作品隨不同年代而改造。

McCardell設計深受Vionnet的影響,將Vionnet披搭的技巧,運用於現代衣服裏。

3. Zandra Rhodes

這位被喻為「Princess of Punk」,以粉紅、誇張printing布料的設計著稱。

1980年她的設計「Chinese Sqaure」完整地保留圖案,成為一時佳話。

4. Yeohlee Teng

Yeohlee Teng 認為一件完美的衣服都經過精密計算。她一直致力發展環保設計,經常強調對布料的尊重。1997年她經典的個人系列「Urban Nomad」,用剩的布料保存至今。由2012年開始,零浪費設計成為她設計的宗旨。

Yeohlee Teng2015年秋冬季依然沿用零浪費的原則,將主要的織布運用於各款衣物不同位置上。

記者:陳芷慧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