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的官員,面對傳媒講話時,每喜引用些詩詞、名言或典故。例如指責一些政治不正確,未能緊跟中央步伐的人時,多會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形容;談到兩岸關係時,就引用魯迅的「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
每有官員引用名言佳句,都令部分記者被迫勤讀詩書,查找典出。開卷有益,這也可令記者們充實自己的文學知識,有利日後的工作。而上述及其他一些名句,一般都可在有關的古今名著中查到,惟一些較冷僻的妙句,就非要費點工夫不可了。
例如一九九○年農曆新年前,周南臨危授命,來港接替要調回內地的許家屯,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抵達機場時,自是大批記者圍着採訪,其中有一記者問他,怎看香港今後的前途?他以「春在枝頭」作答,這可忙壞了一眾記者。回到報館,不停翻查各類詞典古籍,皆不得要領。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翌日各報章都謂找不到此語出處,只能按字面解釋──香港前途如春天般美好。這未免令人覺得有所欠缺,不無遺憾。
事隔一天,此難題終由報壇巨匠梁小中解開,他在其專欄道出了此名言由來,原來出自一首宋詩,有數個版本,最早見於宋代羅大經所著《鶴林玉露》一書,乃一首七言絕句:「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此詩風格婉約,情意含蘊,運用優美詞句,婉轉手法,道出了作者對美好春光的嚮往與感受,實屬妙品,堪與唐宋名家之作媲美,其未能收入正宗的宋詩版本,應是滄海遺珠了,難怪查找不易。
不管寫文章與發表言論,偶爾拋一拋書包,恰切地引用名句,當能加強渲染力,有畫龍點睛之效,周用「春在枝頭」比喻香港前途(就算只是良好願望),當時又正值初春時節,真是最恰切不過。
而梁小中先生飽覽群書,博聞強記,寫文章一揮而就,亦每多引用前賢名句,只憑記憶,不用翻書,卻不會錯漏。故查找「春在枝頭」出處,對他來說,乃輕而易舉之事。沈西城先生亦曾為文著書,記實其人其事。
經此一事,亦讓年輕一輩的傳媒朋友,上了一堂寶貴的文學課;也提醒我等,日後真要好好向前輩學習,認真多讀點書。
這首只見於非主流古籍的詩作,周南亦能用上,一點也不奇怪。因周乃較少有的酷愛、熟讀詩詞歌賦的書生型外交官,並非過去那些老粗式大陸官員。他在外交部長任上,經常在不同場合吟詠酬唱,以詩言志,每有佳作,頗見功力,亦甚得好評。
時光一晃廿多年,梁小中先生已作古;周南早已退休,亦垂垂老矣,惟他們的趣事軼聞,仍為人津津樂道。
作者:江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