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貨幣戰 首季26央行放水滙市六年最波動 恐打擊貿易

環球貨幣戰 首季26央行放水
滙市六年最波動 恐打擊貿易

【財經專題】

2015年首季剛結束,今年短短三個月期間,全球已有26間央行減息或放水,主要由於英美兩國與歐日的貨幣政策路向各走極端,其他央行也被逼加入貨幣戰,以保國內經濟。不過有分析指,外滙市場波動已經升至2009年以來高位,最終可能打擊全球貿易,得不償失。

今年各國減息戰戰情之激烈,令投資者大感意外。以今年迄今計,全球平均每隔2.85日便有一間央行減息,連國際清算銀行(BIS)亦按捺不住,對減息戰的現象表示關注。

瑞郎脫鈎 震撼市場

其中,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1月爆冷減息的瑞士央行,該行眼見歐洲央行量寬在望,歐元跌勢恐雪上加霜,令與歐元掛鈎的瑞郎承受更大貶值壓力,加劇通縮情況。該行出其不意地撤銷瑞郎與歐元的滙價掛鈎政策,殺市場一個措手不及,令瑞郎單日飆升逾兩成,導致外滙市場哀鴻遍野之餘,亦激活各國的自保意識。
明顯地,其他國家迅速加入戰團。中國、印度,俄羅斯、丹麥、先後減息,減息潮上月更蔓延至泰國和南韓等東亞地區。其中,澳洲儲備銀行亦於2月初減息至2.25厘的新低;印度和瑞典都梅開二度,而丹麥今年來已減息四次最誇張。
分析指,美國就業市場大有起色,失業率已跌至5.2%的六年低位,過去九個月每月新增職位都多於20萬,聯儲局下半年加息機會高唱入雲。相反,面對通縮和衰退威脅夾擊,歐洲央行上月才啟動逾一萬億歐元的買債計劃,而日本去年加消費稅後經濟明顯走樣,以至中國今年亦透過減息降準等措施防範經濟硬着陸,將貶值和減息戰推上另一個高潮。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埃利安(Mohamed El-Erian)表示,面對貨幣戰,各國央行被逼推行不理想的貨幣政策,這種情況反映各國對經濟增長的憂慮。他指出,即使已有巨額資金投入刺激經濟,但全球生產仍然維持低水平;而且歐元區及日本的通縮陰霾令情況更惡劣。

單靠量寬 難救經濟

他認為,如果需求疲弱及負債高企是唯一問題,量寬措施的確可以解決,但經濟增長的問題,單靠央行不能解決的,如基建投資、勞工市場等。環球經濟體系依賴貨幣政策,最終可能加速貨幣戰升溫。
美銀美林外滙策略師David Woo亦表示,由於多個國家已經低至零利率,唯一能刺激經濟的只有壓低貨幣滙率;只要沒有足夠的政策帶動經濟增長,貨幣戰將會持續下去。他指,貨幣弱短期的確可以支持國家經濟,但長遠不是好事。
他指,現時貨幣波動情況是過去20年以來第三高,為繼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及俄羅斯危機,以及2009年雷曼兄弟爆煲之後最高;外滙波動大即對沖成本增加,令企業轉向專注國內市場,打擊環球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