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去看墳

【旅遊籽】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去看墳

【旅遊籽:文化地標】
清明時節,平日人迹罕至的墓地忽然熱鬧起來,青煙縈繞半山。有人拜山掃墓只當交差,匆匆一瞥,也怕打擾先人清夢;有人心驚膽顫,連忙講句大吉利是,是敬畏鬼神還是恐懼死亡?反觀外國,墳場卻是大熱景點,不論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抑或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也有遊客專誠遊覽,發思古之幽情。其實,香港跑馬地也有六個充滿異地色彩的墳場,即使信仰、種族及文化有異,死後卻同葬一處,是真正的地球村。而鑽石山金塔墳場裏的「百家姓」墓群,密集得像我城的樓房與路人,一片片小石塊,滿載本土的獨特風尚。
遊墳,既是尋幽探秘,也是一種體驗,能夠打破忌諱、直觀生死,正是對生命的反思及尊重。

雖說坊間有不少書籍詳列名人墓地及遊墳路線,但在數十甚至數萬個墓碑中尋根探源,實在是大海撈針。於是找來經驗豐富的本地「遊墳」嚮導、志願團體「文化交遊」的創辦人陳怡安(Christine)帶路,從熱門的香港墳場和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走到祅(音牽)教(又稱拜火教、巴斯教及瑣羅亞斯德教)、猶太教及回教(即伊斯蘭教)等不同宗教的墳場,比起翻閱書卷查找資料,我更有興趣親身了解它們的墓地環境與墓碑設計。

「文化交遊」的創辦人Christine說,跑馬地的墳場習慣栽種實用的樹木,如高瘦的異葉南洋杉,讓人自遠處便能辨清墓地的方向。

花園設計 增添美感

跑馬地的墳場眾多,路經該處雖不至於誠惶誠恐,卻會刻意迴避。甫入花園似的香港墳場,經已找到見證了鴉片戰爭的德國傳教士郭士立之墓,旁邊鋪滿艷紅的木棉花,背後是一棵棵榕樹、桃花心木及異葉南洋杉等樹木,彷彿置身於歐洲園林。「香港墳場會挑選一些美觀及實用的樹,例如種植長直的異葉南洋杉,訪客便能自遠處辨明墓地的方向;雞蛋花等植物則能增添美感,跑馬地其他墳場的佈局也可找到這種心思。」Christine解釋道。
詩情畫意的地方,得配上浪漫的名字。跑馬地又叫“Happy Valley”,這詞來自英國作家Samuel Johnson於一七五九年所寫的《The History of Rasselas, Prince of Abissinia》,意指遠離危險及悲傷的極樂之地,在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普遍用來形容墳場。一八四〇年代,英國人把本是沼澤地的快活谷填平後改建成馬場,一八四六年開始舉行賽馬運動。為了安葬大量因疫症而客死異鄉的軍人,港英政府於一八四五年把灣仔的新教墳場遷入黃泥涌谷。當時,Happy Valley的賽馬事業十分興盛,此舉令軍人大感不滿,後來為配合歐洲墳場運動,港英政府的植物及林務部在墳場加入公園式設計,栽花種樹,才改變大眾對墳場的觀感。

香港墳場有以船錨等航海標記作飾紋的墓碑,死者生前多為海軍或船員。

香港墳場有不少墓碑刻上共濟會的方矩及圓規標誌。

香港墳場裏頭一個設計特別的日本墳墓,死者松原治三郎據聞是香港首位日本料理師。

香港墳場開闢了非基督徒的墓地,日本典型的傳統墓碑整齊排列,墓與墓之間留有一定空位。

天主教墳場內的墓碑多以巨型的聖經人物雕像以表神聖尊貴,跟簡樸的猶太教及回教大相逕庭。

差異不大 崇尚簡樸

環顧回教、祅教及猶太教的墳場,整體感覺與香港墳場及天主教墳場大同小異,同是花園式設計,園內草木扶疏,古樸清幽,墓式設計亦然。香港墳場及天主教墳場採用十八世紀的墓式設計,有點傾向哥德式風格,設計多元化,除了基督教多用聖杯及十字架等聖物作飾紋、天主教以天使及聖經人物作雕像外,則沒有特別規定。祅教及猶太教的墓式風格則較簡潔平實,沒太多人工裝飾。
當中,港島其中一個較早期的私人墓地——猶太墳場主要有兩種墓式,反映這個民族有兩大族群,「自從被羅馬帝國入侵後,猶太人便無家無國,散落到世界各處,他們大致可分為賽法迪猶太人(Sephardic Jews)及阿什肯納茲猶太人(Askanazi Jews)。而十九世紀來港的猶太社群,大多來自中東巴格達,跟隨英國人來港做買賣。」Christine說。
像石棺般長而平的墓式是屬於賽法迪的,豎起的石碑則屬於阿什肯納茲族。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亦曾言,來自巴格達的猶太人長袖善舞,善用營商謀略,花數十年時間便成功在港建立商業王國,其中同葬於猶太墳場的庇理羅士及嘉道理家族便是佼佼者。相較之下,祅教及回教的墓式並無特別分類,碑上甚至沒有任何照片。後者尤其崇尚簡葬,墓式多以豎立式石碑為主,華人碑文會在英文及回文外加上中文;祅教的墓式則有棺木式及“L”字形豎立式兩種,款式同樣簡潔為上,某些墳墓被刻意升高,象徵天葬。

猶太教主張一切從簡,並視石頭為神聖之物。因為亞伯拉罕把兒子獻給上帝時,其子正是躺着石頭,代表永恒生命,他們遂以石頭代表心意。

猶太墳場同為花園式設計,風格簡樸。以欄柵圍住的墓地並不屬於猶太族,但因特例而下葬於此。

回教墓碑設計簡約,華人墓碑更會於回文及英文外加上中文資料。

噴水池

三個墳場皆設有噴水池,池中央為伊甸園,水向四邊流。基督教及猶太教的信仰中均有同一典故,加上當時的花園式墓園裝潢相近,故有一樣的水池。

香港墳場

猶太墳場

巴斯墳場(即祅教的墳場)

十架之謎

凱爾特十字架,愛爾蘭及蘇格蘭特有,為紀念福音約於第八世紀傳至凱爾特民族。

傳統的拉丁十字架,相傳與釘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是同一樣式。

是俄國東正教的斯拉夫十字架(與拜占庭十字架相似),腳踏位的欄線一高一低,分別代表聖經中耶穌受難時兩旁被釘的強盜,高者得耶穌允許進入天國,低者乃嘲諷耶穌的強盜。

各宗教的象徵符號

港式墳墓 姓氏行頭搶眼易認

由跑馬地快活谷的典雅園林走到鑽石山的金塔墳場,一瞬間,便已歷經兩個文化迥異的國度,四周瀰漫着元寶香燭的氣味,佇足墳場山腰,放眼盡是一個個大小相近、頭頂刻有姓氏的穴型墓碑群,金紅黃黑,色彩奪目,圓形中間的姓氏字形有些雋永秀麗、有些草率簡陋。傳統百家姓就在眼前,是種說不出的熟悉,「就像以前天星碼頭下船的人群般,一群群湧着來的人頭。對面海的墳墓很blue blood,這裏卻很地道、很『香港』,以姓氏行頭隨意得來夠醒目,一眼便認得到!」說的是對墓碑字體有所研究的設計師協會主席盧永強(David)。小時候,他跟家人到慈雲山拜祭嫲嫲,已被這些具嶺南特色的墓碑吸引,長大後便認真研究墓碑上的字體,「碑上的字體涉及文化、宗教,甚至墳墓製作商本身,具很多設計元素。」就字體設計訪問David後,翌日膽粗粗跑上鑽石山,實地考察他口中的港式墳墓。
為了讓後人拜祭時容易在遍地是墳的山頭尋到先人墳墓,碑上的姓氏實在幫了大忙,「香港人很實事求是,風水墓也講求實用。例如以麻石作墓碑材料,易搵亦耐用。廣東人以姓為先的墓式設計,適合連拜山也要講效率的香港環境。」反映港人特性之餘,亦有本土藝術元素。

刻字電腦化 失卻手工味

四十至五十年代,石碑上的姓氏除了最平常的楷書,亦有隸書、篆書及行書等字型,年代久遠點的字體較草率,像是不畫草稿直接刻上,「我問過一些墳場石廠員工,他們說以前社會不景氣,小市民對殯葬要求不高,墓碑姓氏多以鉛筆起稿或直接雕字,有些工整,有些卻筆畫錯亂。有規模的石廠則以宋體美工字為範本,更重現代感。」David更發現了不少墓碑的姓氏以陰刻及陽刻雕成,前者指把原稿上的線條雕去,留下空白部份;相反則為陽刻。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補充,有些造墓價錢較低的,製作公司會把字刻好再貼上去,營造在石上雕刻的效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新式的墓碑姓氏上已加入雲石及大理石等較名貴用料,手工亦越趨電腦化,工整得體,卻失去昔日手寫字雕刻的韻味。
除字形獨特,也融入風水元素,「風水『蝠鼠吊金錢』的元素也出現在某些墓碑上,例如是銅錢及蝠鼠的紋飾。」傳統中國社會安葬地點由風水師選定,所謂「藏風聚氣,背山面海」,中國人重視風水的程度,單看一個墓碑便有迹可尋。鄧博士亦言,傳統穴型墓前有明堂,後有弧形牆,除了用以防止山泥傾瀉,更重要是藏風水,讓水暢流至明堂,再由旁邊的小孔流走。依山而建,穴型墓中間的圓點需與山連成一直線、墳後設墓地的土地神及祭龍脈神等守墓地之神,有些又設鎮墓石獅等,雖然迷信,卻是庇佑子孫後業的心意,祭祀傳統正是為了慎終追遠、福蔭後人。
「我們經常說『有咩留返拜山先講』是真的,一年掃兩次墓成為固定的家族gathering,世上沒有多個地方能像香港,清明重陽掃墓後,一家人會去飲茶。有時幾家人一齊拜祭,輪流燒衣,好有感覺。」橫掃山邊洋洋墓海,臨近清明,來拜山的人卻寥寥可數,何況是重現大家族在拜山後,於墓前吃團圓飯的畫面?由土葬變成火葬,由火葬變到連骨灰安置也成問題,為了適應急促步伐,為了遷就政策,我們生前上樓難,連死也不能舒舒服服,想起David的一句話:「現代人有心拜也沒有上一代那般認真,我聽過有人在清明前三星期半夜三點『拜夜山』,以前清明節是年中的重要日子,現在連拜山也要慳時間。」當年的墓碑,每家每戶也別樹一格,各有故事,可惜這個連墳墓也有特色的時代,已遠去矣。

設計師盧永強自小對墓碑字體感興趣,他認為港式墓碑反映獨特的嶺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傳承。

鄧家宙博士指現在已有不少老人家參與墳場遊,主動了解殯葬工作,思想比以前開明。

傳統穴型墓前有明堂,後有弧形牆,「藏風聚氣,背山面海」為佳,中間的圓點需與山連成一直線,方為標準。

看墳說字

粗疏 三、四十年代社會不景氣,市民對殯葬沒甚麼要求,加上未必識字,因此墓碑姓氏多以鉛筆起稿或直接雕字,筆畫多見草率。

陰刻陽刻 David發現了不少墓碑的姓氏以陰刻和陽刻雕成。陰刻即把原稿線條雕去,留下空白部份;反之,字體凸起的則為陽刻。

篆書 除了工整的楷書字體,亦有藝術感較強的篆書。鄧博士指此字並非陽刻,只是把字刻好後貼上,營造出原石雕刻的效果。

現代 新式墓碑式提供字冊選字,字體多為宋體美工字,以電腦打印後雕刻,加上質量好的石材,更具現代感。

風水元素

有福財之意的「蝠鼠吊金錢」圖案也融入到墓碑當中,例如銅錢及蝠鼠的紋飾。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王秋婷
攝影:伍慶泉
編輯:陳國棟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