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可堪把玩,這是讀歷史的趣味所在。讀歷史而後揣摸時局與人物,「不負責任」地評頭論足,正合「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民間傳統。
民國年間,中國三大政治領袖毛澤東、蔣介石、汪精衛,都是出類拔萃的人中龍,相貌堂堂,英氣勃發,三個美男子把中國折騰得江山變色,生靈塗炭,到最後,毛得了江山,蔣偏安一隅,汪什麼都沒有,只落得千古罵名。
汪精衛在國民黨裏的資歷比蔣介石深,孫中山臨終時筆錄遺囑的也是他,但他卻一直受制於蔣介石。一方面他一早對軍事沒有興趣,因此便無軍權,無軍權則無實權;另一方面他也沒有蔣介石「天威難測」、駕馭滿朝風雲龍虎的權謀,在權力中樞他一直被投閒置散,鬱鬱不得志。
日本人入侵中國給他提供了一個歷史機遇,他彷彿看到自己命運轉機的一線曙光。從重慶出走發表媚日的艷電,表面理由是中國不可能打贏戰爭,要為佔領區民眾着想,其實掩蓋他內心獨霸一方的圖謀。其時蔣遷都在西南重慶,毛澤東的中共在北方坐大,東南大片國土淪落敵手,汪精衛投靠了日本人,便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共是土八路,蔣已損兵折將,汪企望在日本人羽翼下壯大實力,借江南富庶的腹地屯兵,讓日本人為他掃蕩毛蔣,日後日本人贏了,他便位登人極,日本人不贏,他自己的實力還能與毛蔣對峙下去。
但三個領袖之中,數汪最書生氣。中共有解放工農、復興民族的偉大召喚,蔣介石是再建共和的國民政府的正統,汪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個謀刺滿清攝政王的光環,還要揹投敵的惡名,一早就失去道德高地,毫無名目號召民眾追隨,因此他身邊只有一批失意政客和落拓文人,軍隊無戰鬥力,政府無財政來源,須仰日本人鼻息而生存。如此一個小朝廷,幾乎沒有伸展手腳的地方,還時不時要受日本人的氣,日本人蠻橫起來,他也只有忍氣吞聲。
出走重慶時,只想到日後的豐功偉業,沒想到局限和困難,等到不名譽的事做下了,前景又越發暗淡,汪精衛心灰意懶,勉力維持,大概很早就看到自己的末路,所以他的詩詞大多都傷春悲秋,登臨勝景卻心態悲涼。
按說,如果不是美國人參戰,日本和德國都不會那麼快崩潰,說不定毛蔣一個不留神,日本人竟長驅直入,那時汪精衛就能逮到一個擴張的良機,而後此消彼長,搞得更成氣候也不一定。但敗就敗在日本人去打珍珠港,美國人吃大虧,咬牙切齒,把日本人一個島一個島地趕回去,最終丟原子彈結束戰爭。
日本人又為何要打這一仗?大概是擔心美國人先下手為強吧,如此看來,汪精衛既敗於他的性格,也敗於世界大局。當年「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若一死了之,也有千秋美名──可見人最終都拗不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