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 】市區最後圍村 情尋山貨

【專題籽 】市區最後圍村 情尋山貨

【專題籽:舖仔小店 】

市建局手執《市區重建條例》 這把「尚方寶劍」,不用出鞘,所到之處人人七公升眼淚。衙前圍村是市區最後圍村,年前不幸被「劍氣」所傷,變得破破落落。在內經營潮聯山貨的辜生辜太自知不敵利器,只望賠償合理。仍然留守,局方開出之條件……你懂的。「橫街小店」的浩盈帶我認識兩老,細聽胼手胝足的故事。你有你冰冷收地,我有我發放人情味。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如果文明靠推土機進化,我偏不適應,還制止它。逼遷、賠償不足、死守,這樣的戲碼香港天天上演,別嫌悶別麻木,一於關注關注再叫人關注。

浩盈也是這樣的女生,與友人一起創辦「橫街小店」Facebook專頁的她,經常發文鼓勵幫襯小店。實地探訪再記錄相處小事,貼文讓人很想到店親身感受。到小店購物已成日常,她特別鍾情山貨店。「山貨意指貨品的物料大多取自山上。實用器具多用竹、木、籐、泥土等製成,即使將來不用要丟,對大自然的傷害也較輕微。」兩年多前走到面臨清拆的衙前圍村,認識開山貨店的辜生辜太。「記得首次到訪,我們交談不多。我買了一隻杯,辜生找錯錢,但我不為意,差不多一個月後我再來,辜生竟然認出我,還主動還我差額。他們的誠實及心意,很值得尊重。自此很有興趣認識他們。」經常造訪,與兩人成年忘年好友,買蛋撻過去,又有茶葉帶走。訪問當天下雨了,她還幫忙收衫。到連鎖店會有這樣的互動嗎?

村內拆卸工程無時停,左頹垣右敗瓦,荒涼感愈發強烈。早前市建局清拆鄰居時,他們屋外的牆身也遭破損,要自掏腰包修補。「花了萬多元,不便宜呀!」辜太說時相當無奈。當小修小補都要萬多元,一間自食其力的小店卻只得約20萬元的賠償,你說離譜不?「可能覺得我們老人家好欺負吧,我反問職員我們要20萬來幹嗎?他竟然答買?食。那食兩年又怎樣,露宿嗎?」兩老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當然不捨鄰里街坊情,還有捱大子女的回憶,但阻礙重建他們從來不願,只望爭取合理賠償。

潮聯的貨品,老實說毫不特別,吸引浩盈的是店舖的經歷,及與店主的有趣交流。(插畫由彭啤提供)

衙前圍村是城中碩果僅存的圍村,被高樓包圍。政府年前計劃於這裡興建保育公園,更會建造四十層高的豪宅。現時村內只剩約十戶留守。

好趁未執去幫襯

84歲的辜生約35年前買了現址蓋房子,上居下舖,最初經營的並非山貨店。夫妻倆那些年閒時磨豆腐,過年做蘿蔔糕,狹小的廚房熱氣騰騰,蒸籠堆高高,可以日製千斤糕。可惜後來政府不發牌,他們只好轉賣山貨。清拆有期,囤貨不宜,現在店內貨種與貨量都少。「以往火水爐、暖水壺什麼都有,貨多到佔據通往樓上睡房的樓梯。」由忙到無時停,到現在生意零落,心有多酸不足為外人道。

潮聯山貨店外的杜鵑為人煙稀少的村落添了生氣。

古老陶泥錢罌最吸引年輕人注意(包括我)。

店外的「二手」杜鵑正開得燦爛。「人家買了種不到,阿仔檢來叫我種,現在開得幾靚呀。有個人駕車來說付五百元跟我買,我不賣,放這裡給人欣賞咪仲好。」山貨店毫不起眼,未能停住大家的步伐。還是漂亮的花養眼,有途人掏出手機拍花。我們都是視覺動物,所以光鮮亮麗的商場與連鎖店一街都係。情意不能察看,就偶爾放棄一下方便,鑽街過巷到訪有心經營的小店。別待它們結業才去含淚打卡。

東頭?兩位街坊這天經過店舖,進內跟辜生辜太看舊照話當年,浩盈也一同參與。社區合該是這樣。

居室天花蓋有很多彎曲了的木板,很殘破。他們都盼望可獲原區安置。

先安置後重建是留守村民的心願。

潮聯山貨

地址:九龍城東光道衙前圍村北邊街12號

記者:葉青霞
攝影:楊錦文
插畫:彭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