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導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IIB),至昨日已確認33個創始成員國,還有20個經濟體申請加入,包括台灣、香港。亞投行攪動世界政治、經濟風雲,令中國的「朋友圈」進一步擴大,同時離間了美歐、美韓、日韓關係。但是,無論是印尼、印度等支持籌建亞投行,還是英國、南韓不理會美國警告申請加入亞投行,都是源自經濟利益的驅策,最終能否以心相交、以義相交,避免利盡則散的結局,尚待觀察。
「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投行是中國拓展國際影響力的戰略部署,設立亞投行更是直接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因此從一開始就非美國所樂見。但英、德、法、意等歐洲大國,南韓、澳洲等美國在亞太的盟友,為甚麼還是無視美國的警告,爭先恐後投入亞投行懷抱?無他,就是為了爭奪人民幣業務、爭奪亞洲基建市場,再就是一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部前負責人普拉薩德所說:「除了贏得中國好感這一點,很難一下子看出加入該行對英國的利益有何幫助。」
如果說,亞洲國家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是亞投行誕生的客觀需要,那麼,中國尋求與自己經濟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影響力,則是催生「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動機所在。弔詭的是,中國一邊以經濟利益推動地緣政治戰略,做的是以利聚人,另一邊則宣揚「以心相交」的睦鄰友好政策,不諱言「以利相交,利盡則散」的古訓。
去年7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南韓首爾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國家關係的發展,說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他還特別引用了中國的古語:「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中國官方媒體後來多次提及習近平引用這段古語的內涵,特別是配合習近平訪問蒙古時論述鄰國觀、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強調國家統一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晚清名臣李鴻章曾說,人以利聚,「非名利,無以鼓舞俊傑」。亞投行的風起雲湧,是對李鴻章識見的又一次絕好註釋,但能否避免利盡則散的結局則言之尚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一位高級顧問質疑亞投行成立的理想是甚麼,與培養民主主義為初衷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如何合作。這無異於提出了亞投行是以利相交,還是以心相交、以義相交的問題。在英國、法國、意大利、印度、瑞士等正式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後,已遞交申請的俄羅斯、南韓、巴西等正式加盟也只是手續問題而已。所謂形勢比人強,美國、日本、加拿大的杯葛已顯得意義不大,與其站在道德高地上質疑亞投行的運作,不如考慮加入亞投行,增強談判的話語權和民主國家的投票權。
但是,香港和台灣可能要作出不同的選擇。由於中國一開始就把亞投行界定為「政府間國際組織」,對創始成員一直以創始成員國相稱,要接納香港、台灣,有待協調成員國修改定義。對追求尊嚴和外交價值的台灣而言,不可能遺忘當年被亞洲開發銀行貶為「中國台北」(Taipei,China)的恥辱和教訓,就算能改循奧運模式稱為「中華台北」(Taipei,Chinese),輿論同樣會質疑花錢作凱子。對本無外交權的香港而言,加入亞投行毫無外交價值可言,所能獲得的投資回報也不見得能高於現有外匯基金的運作,最大的意義可能在於梁振英可以再次向北京表忠心,反映他緊跟黨中央的決心。由此可見,香港加入亞投行不必急在一時,可以靜待亞投行章程談判結果,再決定是否要從中分一杯羮。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