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音樂人魂】
城市不斷重建、發展、活化,記憶和歷史漸漸褪色;但在肩摩轂擊的石屎森林裏,一班音樂人、藝術家在極具時代背景的工廈天台和唐樓,築起另一個生活舞台,利用音樂填補生活的缺口,讓這些珍貴的空間保持社區凝聚力。
在大廈高聳入雲的年代,抬起頭想遠望長空,只見狹窄得連視野也被局限的天空;要在僅餘的空間呼吸一口清新空氣、感受涼風,天台可以說是城市狹縫中唯一的出口,那怕風中夾雜嘈吵車聲。近年,街道的空間也被擠滿,大家都開始向上流動,天台活動如電影放映會、市集、音樂會,甚至是空中菜園,都吸引不少人慕名而來,當中的活動有事先張揚,也有如打游擊般的快閃形式,天台用途的改變體現香港人的靈活應變,同時也表現出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渴求。剛舉辦第二次天台音樂會的獨立創作歌手岑寧兒(Yoyo Sham),自小跟三五知己在天台玩耍,一直對天台活動有深刻情意結,所以先後在台灣和香港舉辦過類似音樂會。
在工廈天台辦音樂會已不是第一次了,Yoyo長期居住於台灣,上月二十一日的音樂會是她久別香港後首個天台音樂會,即使當天多雲悶熱,依然吸引粉絲們支持,開場不久已擠滿整個場地;天台和她,我相信,都有一定魔力。在香港,能作天台表演的場地其實極度有限,而且要舉辦人數眾多的活動都有難度,先要過業主一關,還有可能因為沒有申請公眾娛樂場所牌照而被腰斬,有時就算場地許可,都可能會被附近居民投訴噪音而要跟警察「打招呼」,這些難題確實讓音樂人與搞手卻步。
即使數到一九六九年的經典The Beatles' rooftop concert倫敦天台告別音樂會,最著名樂隊組合在音樂大國也同樣因噪音投訴和安全問題引來警察到場,要求他們降低音量,可想而知天台是一個惹火之地,Yoyo說:「物業管理是否歡迎這種活動是一個關卡,幸運地找到了兩個地點歡迎天台音樂表演。」一個是觀塘的依時工業大廈頂樓,整棟大樓出名以創意產業為主,連業主都積極推動創意文化發展;另一個便是今次舉辦的場地荔枝角D2 Place,是長沙灣近年的活化工廈項目之一,屬羅氏集團所擁有,其空中花園近年吸引不少市集活動和音樂會舉行,「在找天台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大概都是人流的顧慮和人數限制。這些經歷都令我覺得生活在香港的人,同樣渴求各種形式的活動和其生存空間。」
不收費 憑碟入場
香港的工廠大廈見證了我城的經濟起飛與低迷,灰沉的外表俯瞰勞動階層的眾生相,而近十年不少工廈的用途逐漸改變成音樂人與藝術家的生活舞台,「在天台做表演的意義,在我來說是開闊想像空間和表演空間的可能性,把表演形式帶到不同地方去實現。」Yoyo今次舉辦的天台演出不設買票,歌迷要先買一張實體專輯CD才能憑碟入場,這場演出同時是為了答謝買了實體專輯的朋友,來現場欣賞專輯裏的歌;同樣在台灣舉辦過類似演出的Yoyo有所發現,「我感覺台灣觀眾對於不收費、在各種場地舉行的小型演出都不太陌生,頗為自在。香港觀眾相對比較興奮又有點不知所措,哈哈。但兩地觀眾給我的感覺都是很歡迎這種表演,願意在電腦前面等候登記,或花時間早一點來排隊參與。」天台讓表演者和觀眾更貼近,打破距離的限制;場地有時更決定了音樂的風格與表演形式,她認為在流動汽車上、在街頭、還是在音樂廳表演,都會影響表演者與觀眾怎麼看待演出,「表演者與樂迷的關係,我想就是從這些大型和小型的演出、遠距離與近距離的溝通,慢慢累積下來吧。」Yoyo對音樂與空間有着微妙的執迷,「在高樓大廈中間,車聲和微風中,唱着熟悉的歌,感覺像一個聚會。」Yoyo鬆身的白色外衣在微風中分外顯得輕盈自在。
唐樓 像去了別人的家
私樓價格貴到無法想像,最慘就是面積細還要不實用,令不少人都緬懷唐樓的寬敞和實用;雖不至於舒適,這些矮小的建築卻盛載很多香港人的回憶,更吸引一些藝術家進駐,建立自己的創意空間,Tabu和Simmy便是其中之一。Simmy在深水埗生活了二十多年,周圍都是他熟識的人,數年前雖然搬離了該區,但因為一次弄傷腳到深水埗看跌打醫生,剛巧看見福華街有棟戰前唐樓的單位出租,從事設計工作的他立刻萌生興趣,「兜兜轉轉還是回到這裏,覺得跟這個地方很有緣份。」於是跟本身都是從事手作工作的女友Tabu租下單位成立工作室,並把工作室命名為「白紙」,希望每個來到這兒的人都能清空自己的心,聆聽內心,尋找喜歡的生活態度。
在昏黃的街燈下,只有三層高的白色唐樓反而比其他密麻麻、高度相若的大廈更突出;這座戰前唐樓的最大特色,就是騎樓由兩支柱支撐,屬於廣州式騎樓,可為行人遮蔭擋雨。儘管工作室外牆破舊,梯級窄而長讓人步步為營,Simmy依然認為這個地方充滿人情味,滿載幾個世紀的生活姿態,草根味道才是各種藝術創作的滋養來源;所以他們除了在這兒創作外,也特別開放這個空間助手作人寄賣作品,有時又會舉辦流動市集,其間也會有音樂人同場表演,Simmy說:「今時今日在香港由零開始去做創作是一件難事,好希望開放一個空間,讓獨立手作人和音樂人有個平台做自己喜歡的事。」已是第二次在白紙工作室演出的本地獨立樂隊Merry go-round,雖然曾在大大小小的場地演出,但在老舊的唐樓表演仍是一個新鮮的體驗,結他手Ming說:「平時在街頭或商場演出,人們覺得不好聽就會走;在酒吧或餐廳演出就夾雜傾偈聲,(我們的音樂)就像是別人的背景音樂;但在這兒演出,你會見到很多留意本地藝術文化的人,觀眾的focus不同。」他認為觀眾相比之下倒會專心點,互動性也提高不少,「好像去了別人的家演出一樣,不論是觀眾還是我們都很relax,即使只有幾個觀眾也很滿足。」距離拉近,讓音樂更直接進入觀眾的耳朵;當城市充滿了陌生的旋律,你或許會想起這些老地方。
白紙工作室be tabula rasa studio
http://www.facebook.com/betabularasa.studio
Merry go-round
http://www.facebook.com/wearemerrygoround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胡靜雯
攝影:楊錦文
編輯:劉健華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