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重建團體:兩人一樣賺到盡

關注重建團體:兩人一樣賺到盡

【本報訊】市建局行政總監譚小瑩以與蘇慶和理念有分歧、不能接受將市建局定位為發展商為由請辭,理由冠冕堂皇。但有關注市區重建的團體批評,譚小瑩與蘇慶和一樣視市建局為發展商謀利,在譚主政下,囍帖街(利東街)與觀塘傳統小社區都先後被毀滅變成豪宅區,二人分別「只係蘇慶和比譚小瑩變本加厲」。
關注市區重建團體「活在觀塘」發起人袁智仁指出,一直以來市建局與私人發展商關係密切,「田生收購唔晒,市建局先入場收購」。他直言,譚小瑩「忽然成為英雄」,最大功績是「對抗梁粉」。在譚小瑩主政下,市建局推出的灣仔囍帖街、尖沙嘴加拿芬道及觀塘等重建計劃,都是將舊區重建包裝成豪宅出售。
他認同譚在賠償及安置問題上較靈活,「願意畀多啲賠償」,他促請當局盡快檢討市建局的角色,以免只側重賺錢項目,而忽略保育修復的社會責任。但他認為譚與蘇一樣視市建局為發展商,「兩個都係賺到盡,只係蘇慶和比譚小瑩更變本加厲」。

蘇與發展商關係密切

今次事件主角之一的蘇慶和與發展商關係密切,先後出任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嘉里建設執行董事及顧問。蘇出任市建局主席後多次發表爭議性言論,如2013年6月上任即表明市建局是發展商之一,「我哋多啲錢喺身,可以做多啲嘢,全部有錢賺嘅項目都落番公家,你都唔想我哋冇錢㗎!」蘇慶和又曾以「人心不足」形容不滿意收購價的觀塘及旺角舊區業主,在他推動下,市建局提高需求主導重建先導計劃的門檻,以免「做蝕本生意」。
身兼市建局非執行董事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胡志偉指出,市建局以公帑運作,應以社會責任為依歸,並非「一味向錢看」為主要目標,市建局絕不應淪為地產商的「打手」,若蘇認為市建局運作不好,需找財團或收樓公司合作改變市建局的定位、增加收入,證明蘇沒有以市建局應負的以人為本社會責任營運,辭職者應是蘇慶和本人。
■記者謝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