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錄虧蝕 角色有變

常錄虧蝕 角色有變

【小資料】
成立14年的市建局標榜「以人為本」助舊樓重建及復修,2011年推出新《市區重建策略》加入需求主導先導計劃,本可讓舊樓業主重建時有更高參與度,但隨當局於去年底收緊計劃門檻,變相剝削小型樓盤參與計劃的機會,加上有傳欲與田生合作,原肩負社會責任的市建局角色有變。
市建局前身是於1988年成立的土地發展公司,政府為加快市區重建,於2001年通過《市區重建局》條例,同年5月成立市建局,除重建舊樓,亦負起樓宇復修及修葺保育具有歷史價值樓宇等工作,但近年市建局經常被批評與發展商合作「起貴樓」,以低價收購再高價售出,角色猶如地產發展商。

收緊門檻阻業主參與

至2011年2月,政府公佈新《市區重建策略》加強社區參與的重要性,推出「需求主導先導計劃」及「市區重建中介服務有限公司(促進者)」,加強業主在重建上角色,但去年底因項目常錄虧蝕收緊門檻,如將重建地盤總面積下限提高等,令細樓盤業主無法參與。
非執行董事、公民黨郭榮鏗認為,市建局需以社會責任為先,但因財政壓力大,故政府應交代市建局角色。對於有指市建局欲將收購工作外判予田生,郭直言:「如果有人要淪落到同田生合作,係破壞咗市建局嘅社會責任。」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則盼政府檢討,如承諾為他們提供財政承擔,讓市建局放膽做蝕本生意,讓其發揮重建的社會責任。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