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境局昨公佈電力市場未來發展公眾諮詢,建議2018年後沿用利潤管制協議規管中電和港燈,諮詢公眾三個月。政府指兩電的准許回報研究由現時9.99%削到6至8%;發電時實報實銷的燃料費,加幅受行政會議監管。但局方同時宣佈發電燃料組合採用本地發電,兩電或最多各建兩台新機組。有學者指四台機組造價120億元,最終電費不減反增。
記者:潘柏林
現有利潤管制協議在2008年簽訂,當時政府將兩電准許回報由13.5%削至9.99%。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昨指管制協議「行之有效」,2018年現有管制協議完結後,可延長10年。當局沿用上次談判「舊招」,倡削減准許回報到6至8%。政府亦建議行會有權審批燃料費升幅,改變燃料費實報實銷方式。過去燃料價格增幅驚人,如今年中電燃料費大增兩成。
短期內採用本地發電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估計,若政府爭取到6%准許回報,電費料有雙位數下跌。但他認為兩電答應機會微,最終在7至8%拉鋸。他又認為監管燃料費可令兩電有動力購買價格最合理燃料,舒緩加價壓力。
中電未有正面回應,總裁潘偉賢指電力行業需要有龐大及長期的資本投資,合理的回報是重要因素。港燈認為管制計劃協議不應為變而變,當中包括回報水平及獎罰機制等。
環境局同時公佈未來發電能源組合,短期放棄聯網購電方案,採用本地發電方案。環境局副秘書長劉明光指出,因天然氣發電比例增加至5成,兩電各要興建一至兩個天然氣發電機組。
黃錦星指削減准許回報可減電費,增加機組則令電費上調,未能確定最終對電費影響,「你話一加一減最終比𠵱家貴咗定平咗?或許貴幾多?呢個言之尚早」。
城大能源及環保政策研究所總監鍾兆偉指,准許回報降低,起初電費有望下降,但隨着機組落成納入計算准許回報,最終電費不跌反升,市民無法受惠。他亦批評若興建四台機組屬太多,兩電最多各興建一座便滿足需求有餘。余遠騁則認為,四台機組抵銷1%准許回報減幅,若談判有成果,電費仍有望下降。
團體:政府一廂情願
環境局對開放市場和兩電聯網「大潑冷水」,指兩電電費逐漸拉近,投資逾百億聯網,短期會造成加價壓力。文件亦無具體增加可再生能源建議。
環團和消委會均批評諮詢並無具體和前瞻性建議,消委會指文件未觸及能源貧窮和設立能源局。綠色和平批評諮詢空洞,未有定立節能目標。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指政府過份樂觀,一廂情願以為管制協議行之有效,未定立再生能源的比例。